杨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秀荣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生物分子识别及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发展了新型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和分析方法及电分析仪器。利用活细菌的粘附性和成膜生长等特性,发展了制备具有分子和细胞识别功能的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为疾病诊疗、药物评价及水质监测等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提供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经济型清洁能源
资源短缺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目前,石油、煤等传统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开发具有应用潜能的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氢气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且环保的清洁能源,因此电解水制氢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技术。目前,电催化裂解水多数研究采用贵金属充当电催化剂,但贵金属价格昂贵且储量较少,而大部分非贵金属材料的催化活性又都不如贵金属。对此,杨秀荣带领团队开展了将少量贵金属引入到非贵金属材料中的研究,该研究既可提高非金属材料的催化性能,也可减少贵金属的用量,降低成本。
杨秀荣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简单的一锅水热法将少量贵金属掺入非贵金属中,制备高活性的双功能电催化剂。证明了贵金属与非贵金属之前的相互作用,对催化剂电子结构的影响。她深入论证了由于贵金属的掺入,导致非贵金属局部原子结构发生的变化,调控了催化剂局部配位环境,提升了催化活性,使制氢技术更加经济环保。
环保物联网融入百姓生活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求:2035年,使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杨秀荣在“十五”期间就开始研究水质自动监测关键技术和集成化。她认为,环保物联网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很重要契机,因为以前的集成化只能在监测站进行远距离地监测,而现在物联网能够对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和管理,这样可以使环境管理领域得到很大的发展。
另外,杨秀荣说:“我们要不断加深认识,环保物联网跟环境监测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本身它的基础就是对环境有个正确、准确的感知,那么只有这种环境监测的手段、技术都非常发达,才能给我们非常正确的对于环境的感知,我们才能把它正确地反应到环保物联网。”同时,她强调,这种环保物联网能够把环境检测很快融合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让大家通过环保物联网了解周边环境的情况,只有老百姓都参与环保,才能真正达到环保的预期目的。
利用菌类制作活性碳
生物分子识别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各种生命运动现象的基础,研究和分析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规律,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产生的原因,阐明药物作用的机理。杨秀荣带领团队最新研究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方法——双偏振干涉方法(DPI),可同时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定量关系等多重信息,探索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发展了生物分子逻辑门等研究工作。
杨秀荣带领团队一直研究利用生物分子分析手段将木耳等不同菌类植物制作活性碳材料的工作。菌类植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在生物碳循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普通植物中的多糖纤维组分不同,菌类植物通常含有丰富的壳聚糖成分。杨秀荣率领团队研究制出了一种具有良好电荷存储能力的活性碳材料,且研制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加经济、环保。这一研究对拓展人们对菌类植物的综合应用具有启示意义。(王慧兰)
相关链接:
杨秀荣院士简介
杨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生物分子识别及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发展了新型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和分析方法及电分析仪器。利用活细菌的粘附性和成膜生长等特性,发展了制备具有分子和细胞识别功能的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为疾病诊疗、药物评价及水质监测等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提供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曾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中国化学会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政府特殊津贴。发表SCI研究论文3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