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
🔴 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为何会更名?
“乙类乙管”是什么意思?
和“乙类甲管”有什么区别?
未来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起来看看最新消息!
新冠感染,再无“肺炎”
根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早期将其命名为“新冠肺炎”,主要考虑疫情初期病例大部分有肺炎表现。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以后,致病力减弱,仅有极少数病例有肺炎表现。
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病毒感染后较为严重的患病状况,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临床特征,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
“乙类乙管”到底是什么意思?
目前我国所有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被分为三类,即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只有鼠疫、霍乱,一旦发现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间限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主要措施包括: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乙类传染病一共有27种,我们熟知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肺结核、淋病、梅毒等都属于这一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有11种,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对乙类、丙类传染病,要求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病人一般在医疗机构的相应的常规门诊(比如感染科、皮肤性病科等)治疗即可。
新冠在早期发现时,虽然划定为乙类传染病,但考虑其病毒特性、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危害等方面缺乏认识,一直按照甲类传染病实行管理。
▶ 如今新冠的潜伏期更短、致病力明显下降,将逐步演化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 并且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90%,重症率和病亡率极低;
▶ 累计接种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药物研发取得进展;积累了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经具备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条件。
今后将“全面放开”了吗?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乙类乙管”具体将怎么管?
一起来看👇
2022年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经历并见证了过去三年的疫情,新年将至,继续戴好口罩、勤快洗手、多多通风,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者。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