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铁饭碗”?
很多人还停留在“只要在公立医院工作就是‘铁饭碗’”的思维观念中,认为去公立医院工作,甚至是能去最好的医院工作稳定的同时待遇更高,平台更好,发展机会更多,职称晋升更快。然而时代变了,现在的公立医院有4种编制类型了,不同的编制类型决定了工作的稳定程度、待遇水平、发展平台、晋升机会等。
今天我们彻底聊清楚现在的公立医院都有什么编制类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01. 医院人有四类编制
总的来说,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编制类型有4类:审批制人员、备案制人员、合同工、外包人员。
审批制人员,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有编的人”,这类人所拥有的编制是由国家编制部门核定审批的事业单位编制,人社部门负责组织集中考试和面试等流程,确定能享有这些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每个编制对应特定的人,人员若流动到其他单位,编制也随着人流动到其他单位。财政部门会根据每个编制核定和核拨相关费用。
备案制人员,也被称为“员额管理人员”,在有些地方是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在北京、江苏、山东等地方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多年。这类人员是公立医院根据自己的需要,院内提出备案员额需求方案,设置需求岗位和需求人数,由医院自主公开招聘、自主管理、自由解聘,全程不需要政府部门审批,只需事后在同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报备。这里要注意的是,报备的只是岗位和所对应的人数,不会具体到某个人,所以政府其实并不知道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是谁,医院可以自主决定招谁、解聘谁。
合同工,是指与医院签订劳动合同的医务人员。这类人员与备案制的区别是,他们所在的岗位不需要和编办备案,医院对他们的管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说他们所在的岗位今天有,明天就有可能被医院取消。
外包人员,是医院与人才派遣公司签订人才派遣协议并支付约定费用,派遣公司根据医院需求招聘相关人员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再派遣到医院工作。所以外包人员并不是隶属于医院的人员。
02. 四类编制的具体区别
审批制最稳定且由国家核拨经费;而其他3类人员可均由医院自主解聘,并且人员费用由医院业务收入支付。如果你是审批编制,招聘你和开除你,必须要经过机构编制部门、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等的一致审批同意。审批制肯定是每个医院求职者都想争取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因为它现在已经变成了“稀缺资源”。现在每个医院的审批编制都是1978年时确立的,根据1978年时每个医院的编制床位数按照1:1.3-1.7的比例确定人员编制。你想想根据1978年的编制床位数配置的人员编制数量本来就少,再经过30多年的使用,还能有多少可用的审批编制。
合同工和外包人员很容易区分,在招聘的时候医院会明确说明:审批制是有编的,合同工是没编的,外包人员是劳务派遣。他们在福利待遇、职称晋升、发展机会等方面都是明显差于审批制人员的。
比较难区分,也是求职者不容易区分清楚的是:审批制VS备案制。招聘时,医院会将二者统称为有编人员,并且宣称二者待遇相同。但是,我相信通过上面的描述,我相信你会自己推断出一二。首先,审批制人员国家会给补贴一定的费用,而备案制人员所有费用由医院承担,如果医院经济效益好,自然有经费承担,如果医院经济效益不好,那要么降低备案制人员的待遇,要么裁员。第二,审批制和备案制最大的不同是养老保险。据我们调查,目前大部分实行备案制的医院,给备案制人员缴纳的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而审批制人员缴纳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这两种保险的缴费基数虽然一样(医院承担20%,个人承担8%),但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月工资总额(不含奖励性绩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是(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60%,同时还参加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等到退休的时候,审批制人员的退休金显然是高于备案制人员的退休金的。第三,审批制人员去新单位工作后,原单位取得的职称是可以被新单位承认的;而备案制人员在原单位取得的职称是不会被新单位承认的。如果不理解,再看看我上面说的。审批制人员是可以在机构编制部门、人社、财政等政府部门查到你这个人的,那你原有的职称、荣誉、福利待遇等都是被国家认可的,不同医疗机构间自然是可以互相流调的;而备案制人员,政府那里只是备案了你所在的岗位,并不知道你这个人。
所以,如果你准备在去公立医院应聘,一定要向医院人事问清楚:“如果我去贵医院工作,我的编制类型是什么?”。如果医院很想招你、又有审批编制的话,医院一定会说:“就是正常的事业编制。”那你就放心吧,你是审批制员工。如果医院很想招你、但却不能给你审批制的话,他就会说:“你放心,我们跟其他医院都是一样的,都是正式的。”这种情况的话,请你一定问清楚是审批制还是备案制(员额管理)。然后你就要考虑是选择大医院备案制,还是小医院审批制呢?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遵从自己内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吴琼
2022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