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TopMD”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2020年7月17日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兼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肺癌首席专家张兰军教授做客TopMD,结合门诊真实案例,详尽解析肺结节的热门问题。
本期直播在TopMD、腾讯新闻、新浪看点、搜狐视频、搜狐健康、央视频、百度健康、今日头条、西瓜视频9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观看量达38w+次,在线网友踊跃提问,整场直播引发高度关注。
(病友提问截图)
(部分平台在线观看量与首页推荐截图)
我们将本次直播按大家关心的topic进行了精心剪辑,并在全网进行二次播出,今天是第(5)集:机器人查肺结节您听过吗?这家伙准吗?它是如何进行筛查的呢?这个事情还真是有点意思!欢迎转发我们的节目给更多有需要的病友。
低剂量CT筛查比胸部X线检查可以多发现25.6%的肺结节,但诊断效能比较低,也就是说并不是发现的结节大部分不是肺癌。所以单用低剂量CT这一种检查方法恐怕还不够,还要借助其它方法和低剂量CT结合起来提高诊断效能。
液体活检就是办法之一,抽8个毫升的血,最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对血液里的物质进行检测,比如在肿瘤的蛋白水平、DNA水平、RNA水平进行检测。现在有个检查叫肺的7个自身抗体检查,这种检查比影像学发现肺癌早了3-5年。
所以这样的检查跟低剂量CT结合起来,诊断肺癌的效能就会明显提高。当然,今天我们特别想跟大家聊的是关于AI诊断肺结节这个事,这也是张兰军教授近年来做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举个例子开个小玩笑,某位大医生如果有天做了一宿手术没休息好,或者刚和别人吵完架,也许心情和状态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再去出门诊看片子,诊断效能可能就会降低。
毕竟医生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能避免这种情绪化和精神状态问题的出现。这该怎么办?张兰军教授率先想到这个问题:能不能把诊断肺结节经验丰富的专家的“大脑变成机器”,提高诊断效能?
2018年,张兰军教授联合腾讯,应用先进的图像识别系统以及神经卷积函数算法,把肺结节的诊断经验、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特征输入到机器人系统中,通过数据的不断增多,不断训练机器去准确识别肺结节。
数据越多机器也就会越学越聪明,最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来对肺结节进行计算和诊断。张教授称这个人工智能项目名叫“觅影”。
之后张教授还组织医院的正高专家和这些机器人进行比赛,看看人工智能和人谁更厉害,结果发现:机器人的诊断能力并不差于高级医生。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医院不再需要医生,也不意味着机器可以取代人,只是提示我们机器可以不受人为因素影响来进行诊断,可以替医生去做前期的筛查,低剂量CT发现了结节的这些人当中那些可疑的可以先用机器人给筛查一遍,最后再让医生们去确认,临床医生的工作量就会小很多。
现在我国提倡“互联网+”的概念,人工智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应用就在于,比如北上广深的医院对于肺结节诊断能力很强,但有些基层医院对于诊断肺结节水平就欠缺,这时如果把人工智能技术覆盖到这些基层医院,就可以解决诊断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人工智能今后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应用的前景。
做完肺癌手术的病友们注意了,大夫可真不是大惊小怪,复查有多重要?怎么查?什么时间查?明天张教授跟咱们接着说。
【法律声明】本栏目为TopMD原创,版权归出品方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剪辑及修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期节目为医学科普目的,不可代替医生的面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