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鲸(拉丁学名:Balaenoptera borealis,英文名:Sei whale),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须鲸科、须鲸属,是世界上第三大须鲸,仅次于蓝鲸和长须鲸,是所有须鲸中最不为人所知的物种之一,是速度最快的鲸类之一,速度可达每小时30英里。
目前已确认有两个亚种:南半球的南方塞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schlegelii)和北半球的北方塞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borealis )。
(图源:IWC)
分布
塞鲸栖息在远离海岸的海洋深层,在接近海水表面的地方觅食。国内分布于黄海、东海、台海海峡和南海。
塞鲸原产于以下国家和地区: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巴西、加拿大、佛得角、智利、刚果、古巴、多米尼加、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法罗群岛、法属南部领地、直布罗陀、格陵兰岛、海地、冰岛、爱尔兰、日本、肯尼亚、朝鲜、韩国、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洛哥、纳米比亚、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秘鲁、葡萄牙、留尼汪、俄罗斯、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西班牙、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国、美国、乌拉圭、西撒哈拉
生物学与生态学
成年长可达18米,世界上最长的塞鲸有20米长,成体重达45吨。雌性比雄性稍大一些。头部微微拱起,从侧面看尖端向下。吻端有一个突出的纵向脊。镰状背鳍突出,体型流线型,背鳍前沿陡峭,体色深灰色或棕色,接近黑色,腹部白色,皮肤表面有镀锌光泽。背部常有斑驳的疤痕,口腔每一边有黑色。219-402片片须板,条纹细,浅烟灰色到白色。
主要是掠食动物,它们在靠近水面的地方游泳,张大嘴巴,张开喉褶,从水中掠取大量浮游生物,并通过鲸须板过滤。它们最喜欢的猎物是被称为桡足类的微小浮游甲壳类动物,但也以磷虾或小型浅水鱼为食。
威胁及保护状况
威胁:
鲸鱼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海洋环境的整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海洋中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虽然塞鲸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就被人类猎杀,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蓝鲸和长须鲸的优势种群枯竭后,塞鲸成为了商业捕鲸的主要目标。自1986年以来,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正式停止了所有商业捕鲸。但日本仍将该物种列为“科学捕鲸”的对象,即为科学研究而捕杀鲸鱼。
它们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还可能受到污染、航运罢工和渔具缠绕的伤害。
保护现状:
在20世纪上半叶,蓝鲸和长须鲸的数量因现代捕鲸而开始下降,捕鲸船队将目光投向了塞鲸。1975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同意停止在北太平洋捕鲸,1979年在南极捕鲸,它们是最后一批仍在被猎杀的鲸鱼之一。商业捕鲸在20世纪后期停止,但2004年在北太平洋恢复了特别许可捕捞,每年捕捞100头,并在2017年增加到每年134头。2019年,日本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恢复商业捕鲸,其中包括少量的塞鲸。在20世纪20年代,全球种群数量被认为减少了80%。
塞鲸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
图源: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dlist)列为濒危物种(EN)。
(图源:IUCN Redlist)
塞鲸已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和附录II。
(图源:Species+)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图源: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