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拍摄63次,行经17个城市,航程超过5万公里,记录下了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12种不同构型,为这个中国航天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过程留下了珍贵影像,也引来无数网友为他的热爱与坚持点赞。
▲刘博洋拍摄的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12种不同构型
(第五张为空间站凌日时拍摄,因此为黄色背景)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密集建设的一年,刘博洋想实现中国人记录自己空间站的愿望。“我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航天”。
而在地面上跟拍空间站并不容易,空间站每90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过境时的移动速度将近每秒8公里。
如果望远镜固定不动不到半秒钟,空间站就飞过去了,靠人力实现稳定跟踪几乎不可能。因此,刘博洋需要通过自动控制程序,让跟踪装置自动识别出空间站,然后由望远镜捕获、跟踪、拍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尝试自主编程,最终用租借的设备和自写的程序,拍下了中国空间站12个构型的高清写真。
刘博洋说,决定做这件事时,设备都是临时“攒”的,自费100元起步,前期不停遭遇失败,直到第六次才成功。
2022年3月,他用第一版程序尝试跟踪拍摄高速飞行的国际空间站,不料,望远镜走出了异常的轨迹,实验惨遭失败。此时,距离中国空间站过境北京只有30天。
那段时间,刘博洋每天通宵工作,经过不断失败、调试,当中国空间站过境北京,“天宫”被稳稳地捕获在画面中,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柔性太阳翼机械臂等全都清晰可见,刘博洋的心愿终于达成。
自从4月拍下中国空间站开始,刘博洋和团队半年来开启“逐天模式”,他60余次追拍中国空间站特写影像,并把这些构型变化完整记录下来。
▲刘博洋和团队在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旁展示拍到的中国空间站
1990年,刘博洋出生在内蒙古,从小就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段时间,他每晚都在自家阳台观测星空。刘博洋高中加入学校“天文社”,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本科毕业后,他去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之后通过联合培养去西澳大学读博。目前,刘博洋正在参与北京大学“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
今年,刘博洋将继续追逐中国空间站,目标是拍下真正国际顶尖的空间站特写画面,“让所有人看见中国不断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