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第二大脑——肠道微生物

胖魔王的科普阵地
原创
胖魔王带你认知奇妙的科普世界!
收藏

经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朋友,都对人体肠道有一定的了解。它不仅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还是最为重要的排毒系统。肠道系统中遍布微生物,数量十分惊人,以万亿为量度单位。其数值目前估计在十万亿以上,百万亿以下!种类更是多如繁星,最为保守的估算也在一千种以上,多的甚至可达七千种左右。然而,受人类认知,以及分离和培养手段所限,目前可人工培养的肠道微生物仅一千余种,所占比例较小。

不要小觑这些微小个体,它们可与人体健康关联紧密。人们都知道肠道状态的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体状态,但殊不知真正的“操控者”却是肠道微生物,诸如消化、免疫和新陈代谢等的生理(功能)调控均离不开微生物作用。它们甚至还可通过一定途径与大脑作用,进而对人们的食欲、心情,以及节律产生影响。已有许多科学家将肠道微生物比作“第二大脑”,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称其为“第二大脑”,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听命于这些小不点儿。“第二大脑”的说法,仅仅是从它们对人体的重要性方面打的一个比喻。接下来,就让我们作进一步了解。

肠道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形体,以Gerald I.Shulman(任职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已经掌握证据指示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相关。他和同事们的研究显示,食用高热量食物后,这些“原料”被肠道微生物利用后会生成大量醋酸盐。

醋酸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后,会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胃和胰岛在收获饥饿激素和胰岛素分泌指令后便会“照章办事”,进而产生饥饿感。于是,人们便开始“填肚皮”。疏于律己者情况会更糟,最终成为肥胖人士。显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人们明知高热量食物对身体无益,却又难以戒除——越吃越饿,越饿越吃。

实际上,不光是肥胖病,诸如帕金森(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心脏病等疾病也同肠道微生物相关。微生物学教授Sarkis K.Mazmanian及其研究小组发现若干微生物可合成诱发帕金森症的化学物质,患者同健康人群相比,二者在肠道微生物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上述微生物属于多个分类单元,有的亲缘关系还相隔甚远。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微生物还未探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心脏病,美国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证实调节肠道微生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相关疾病治疗,而这也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此外,还有科研人员发现肠道中的个别细菌类群与血清素产生相关,而血清素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

你或你的身边有人焦虑或是抑郁吗?哈哈,这可能也是肠道微生物在作祟。微生物学家Philip Strandwitz任职于美国东北大学,其所在研究小组从人体中获得了一株编号为KLE1738的肠道细菌。KLE1738仅能以γ-氨基丁酸为食,而该物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存在与中枢神经系统之中,具缓解焦虑、抑郁之能。不难想象,如果肠道中类似微生物大肆繁殖,γ-氨基丁酸浓度势必下降,人们产生焦虑和抑郁也就在所难免了。

肠道微生物对幼儿也存在影响,母亲孕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会直接反映到肠道微生物构成和整体功能表现上。比如,孕期饮食倾向高脂肪、高热量类,乳酸杆菌的数量就会下降。可不要小瞧乳酸杆菌,它们的缺失可令孩子产生社交缺陷等障碍。所幸,人为调节、弥补乳酸杆菌可以克服上述障碍。

另外,儿童哮喘病患可能也是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的受害者。研究显示,儿童哮喘病患者在出生一百天内多有暂歇性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发生,这一发现源自对319个样本的分析。其中,有四个属(微生物分类单元之一,概念范畴上大于“种”,小于“科”)的细菌缺失明显,而这些微生物极有可能同儿童过敏性哮喘相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肠道微生物作为一类生物,它们也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即生物钟)。它们可在肠黏膜上做节律性运动,向右(或左)移动些许距离(微米级),再回到原位,而它们的律动有可能会影响宿主的生物钟。怎么样,我们这些大块儿头竟要受制于这些小不点儿,想不到吧?

-END-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微信号:nldxhjwswx)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

*文中图片大部分引自网络,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欢迎朋友们就内容进行斧正,一切为了更好的科普

评论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肠道微生物看似很渺小,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形体、新陈代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要轻视的能量。
2023-01-13
华科普
大学士级
肠道微生物作为一类生物,它们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而它们的律动有可能会影响宿主的生物钟!
2023-01-13
林良极
太师级
肠道微生物作为一类生物,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形体,在新陈代谢方面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