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转阴后的不适症状一直受到关注。
近期,**一些新冠后心肌炎的案例引起了恐慌,辅酶Q10也一跃成为新的囤药热门,**不仅药价水涨船高,更有很多人因为找不到买药渠道而焦虑。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囤辅酶Q10吗?它对预防和治疗新冠后的心肌炎有帮助吗?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01
新冠病毒能直接引起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并非新冠诞生后刚出现的新疾病,临床上对于各类心肌炎的研究和治疗对策已经非常丰富。**心肌炎可由某些特定病原体感染后损伤心肌细胞导致,也可由一些非感染性因素诱发。**无论病因是哪一种,自身免疫系统对心肌细胞的攻击都是心肌炎发病的重要步骤。
在此前提下,**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并没有找到新冠病毒直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证据。**因此,不少医生、学者根据现有的文献指出:新冠病毒未表现出嗜心性,其感染引起心肌炎的几率很低。
这些观点当然都是正确的,但却和很多人的直观感受不符合。
很多感染过的人都有胸闷、疲乏、心悸、心区不适等症状,尝试恢复运动时尤其明显。**临床上针对感染后人群进行检查时,也经常能发现心脏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的升高。**国际上一项针对新冠感染后长期症状的追踪调查发现,在感染后7个月内,多达86.04%的患者出现过心脏相关的不适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晕厥、体位性心动过度综合征(指从卧位到立位心率至少增加30次/分)等。
**研究结果和临床表现看似矛盾,其实不难解释。**新冠感染不容易引起真性心肌炎,但感染后心肌损伤非常常见,缺氧的应激性损伤、肺部微血管的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的形成以及细胞因子对心肌细胞的影响等都可能构成心肌损伤的形成机制。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出现了心脏相关的不适症状,其中可能的发病机制也和现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临床上目前对于新冠感染后心肌损伤的治疗方法沿用了以往的经验,**针对较严重的心肌损伤(如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进行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而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轻症患者则可以期待在合理作息、避免劳累、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趋势的前提下自行康复。
02
辅酶Q10是什么?
辅酶Q10是一种维生素样的脂溶性醌,**具有抗氧化、改善细胞的氧利用率、抗醛固酮等作用,**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化妆品领域。
辅酶Q10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的线粒体内膜,在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越是代谢水平高的器官,如心肌、骨骼肌、肝脏、肾脏等,辅酶Q10的含量越高。
如此重要的营养素,知名度却远不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很多人此前或许从未听说过,更不用说日常补充了。因此你很容易就可以猜到,**它并不是个容易缺乏的物质。**事实的确如此,**辅酶Q10并非必需营养素,人体自身就能合成,**且内源性合成是人体内辅酶Q10的主要来源。
实际上,辅酶Q10更多作为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出现,**作为药物主要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国内批准的适应症为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在癌症的综合治疗中减轻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03
是否有必要囤药?
辅酶Q10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目前并不明确。药物或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需要经过临床研究的认证,而这些研究的质量如何,则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国际社会公认的权威循证医学库Cochrane图书馆评价认为,**补充辅酶Q10对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证据有限,还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结果,**目前已有的研究存在偏倚风险,需要谨慎看待。
虽然辅酶Q10在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中用于辅助治疗,**但辅助治疗不能替代正规治疗的作用,**如果真的发生这些情况,**最需要的不是囤药而是去医院接受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对于轻症的人而言,如前文所说,新冠感染后心肌损伤病因复杂,辅酶Q10可能并不对症,目前各指南也未将辅酶Q10作为新冠感染后心肌损伤的治疗推荐。
当然,如果有的人还是想试一试,或者抱着“买都买了”的心态想吃完,可不可以呢?
辅酶Q10作为膳食补充剂安全性很高,有研究表明,普通人摄入辅酶Q10的安全剂量可以达到12mg/kg体重/天,所以只要按说明书或者医生的推荐剂量摄入,风险很低。如果家人或者朋友坚持使用,没必要为了争论破坏感情,**哪怕辅酶Q10真的无效,也基本没有害处。**即便作为安慰剂,如果能缓解新冠感染后的紧张情绪,那它也是值得的。
不过,辅酶Q10偶尔会导致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腹泻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还和维生素K拮抗剂之类的抗凝药物(如香豆素、华法林等)**存在可能的相互作用,**所以如果有日常用药,服药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是否存在冲突,如果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停用并观察。
食物中的辅酶Q10也很丰富,谷物中含有辅酶Q10 1~10mg/kg,肉类、鱼类、坚果类和一些油类中辅酶Q10含量约 10~50mg/kg,而动物心脏、肝脏由于代谢水平高,更是拥有高达 30~200mg/kg 的辅酶Q10。所以没买到辅酶Q10制剂的人也不用焦虑,合理饮食就能确保足够的摄入量。
作者|飞刀断雨审核|刘皈阳 解放军第四医学中心主任药师
参考文献:
[1]. Caforio AL, Calabrese F, Angelini A,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biopsy-proven myocarditis: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linical and aetiopathogenetic features at diagnosis. Eur Heart J.2007;28(11):13261333.doi:10.1093/eurheartj/ehm076
[2]. Bracamonte-Baran W, Čiháková D. Cardiac Autoimmunity: Myocarditis. Adv Exp Med Biol. 2017;1003:187-221. doi:10.1007/978-3-319-57613-8_10
[3]. Caforio AL, Pankuweit S, Arbustini E, et al.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aet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herapy of myocarditis: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Working Group on Myocardial and Pericardial Diseases. Eur Heart J. 2013;34(33):2636-2648d. doi:10.1093/eurheartj/eht210
[4]. Davis HE, Assaf GS, McCorkell L, et al.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EClinicalMedicine. 2021;38:101019. doi:10.1016/j.eclinm.2021.101019
[5]. Raman B, Bluemke DA, Lüscher TF, Neubauer S. Long COVID: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with a cardiovascular focus. Eur Heart J. 2022;43(11):1157-1172. doi:10.1093/eurheartj/ehac031
[6]. Writing Committee, Gluckman TJ, Bhave NM, et al. 2022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on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COVID-19 in Adults: Myocarditis and Other Myocardial Involvement,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Return to Pla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Solution Set Oversight Committee. J Am Coll Cardiol. 2022;79(17):1717-1756. doi:10.1016/j.jacc.2022.02.003
[7]. Arenas-Jal M, Suñé-Negre JM, García-Montoya E. Coenzyme Q10 supplementation: Efficacy, safety, and formulation challenges. Compr Rev Food Sci Food Saf. 2020;19(2):574-594. doi:10.1111/1541-4337.12539
[8]. Flowers N, Hartley L, Todkill D, Stranges S, Rees K. Co-enzyme Q10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2014(12):CD010405. doi:10.1002/14651858.CD010405.pub2
[9]. Hidaka T, Fujii K, Funahashi I, Fukutomi N, Hosoe K. Safety assessment of coenzyme Q10 (CoQ10). Biofactors. 2008;32(1-4):199-208. doi:10.1002/biof.5520320124
[10]. Shalansky S, Lynd L, Richardson K, Ingaszewski A, Kerr C. Risk of warfarin-related bleeding events and supratherapeutic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s associated with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Pharmacotherapy. 2007;27(9):1237-1247. doi:10.1592/phco.27.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