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漠,大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定是黄沙漫天的景象吧。但如果你们去甘肃敦煌城南的鸣沙山旅行,却会见到一湾清澈的泉水出现在大漠之中。它就像镶嵌在茫茫沙海里的一大块翡翠,又宛如一弯轮廓清晰的明月,因此得名“月牙泉”。千百年来,山与泉共存、沙和水共生,被公认为地理奇景。
沙漠与清泉共处的奇观
就像地球表面有许多河流一样,在咱们脚下的地层当中,也有地下水。泉水正是由于地下水自然露出了地面形成的,月牙泉的水源就来自地下。敦煌地区有一条党河,它在历史上不断为河流附近的地下补充水分。当地下水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从较高的位置渗出土壤表层,就在低洼地区形成了美丽的月牙泉。
这月牙泉最奇特之处在于它被沙山环绕,流沙和泉水之间仅仅隔几十米的距离,而且沙漠中常年大风吹卷、沙尘飞扬,这一泉清水却既没有被流沙填埋,也没有因为水循环而蒸发干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月牙泉四周都是高耸的沙山,它们形成了一个环形的高山洼地,当沙漠中的大风吹进位于洼地中心地带、地势相对最低的泉水区,就会行成上升的旋风,把月牙泉四周的大量流沙卷上山顶或者抛到山峰的另一侧去。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流沙将泉水吞没啦。
所以,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月牙清泉与沙漠和谐共处的神奇。
水位下降使月牙泉面临危机
随着敦煌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农业发展的需要,在附近的疏勒河、党河上逐渐修建起了水库、水渠等工程,加上当地的农民通过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从1975年以后,敦煌地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的水域面积也不断缩小。1960年时,月牙泉泉水深度有7.5米;到了1985年,它的平均泉水深度却只剩0.7米了。由于水太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也不再能成昔日漂亮的月牙形状。这一年,有着两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月牙泉已危在旦夕。
月牙泉水位的急速下降让大家担忧不已,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多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和勘探试验,寻找解决的好办法。敦煌地区先后尝试修建人工湖向月牙泉注水、在月牙泉上游修建大型水池为它灌水等方式,利用地表的水为月牙泉补充水源,但是收效甚微,而且这些办法也难以长期维系。所以,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既有效又可持续地为月牙泉补水,还需要继续探寻。
遵循自然补水留住“沙漠第一泉”
最终,智慧的水利工作者们在党河河道中独创性地修建了月牙泉补水工程,它按照月牙泉依靠地下水供给形成的天然原理,通过回补泉区附近地下径流中的水量让月牙泉重现生机。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在2016年10月开工,3年后建设完成。它通过在党河河床中间修建隔堤,将党河纵向地一分为二。西侧是像我们常见河流类似的洪水河槽,能保障河流自然流淌,以及在遇到洪灾时顺利排泄洪水;东侧便是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的妙招所在——将河床打造成了天然的渗水场,通过11座挡水坝和溢流堰将距离月牙泉4.5至8.25公里之间、南北全长5.8公里的河道分割形成了12个彼此相连的渗水池。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右侧为渗水池。图片来源:新华社
因为挡水坝是有一定高度的,所以河水流进渗水场后,每个渗水池中都能存蓄住一定水位的河水。正是长期留在蓄水池中的这些河水,它们通过自然下渗、日积月累地向地下补水,月牙泉附近的地下水位慢慢回升。同时,渗水池中的河水一旦超过设定高度就会通过溢流堰流向下一个蓄水池并不断向前流淌,这样又确保了河水不会溢出河道,也保证了渗水场河段周围地区的安全。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就是这样通过建设渗水场长期蓄水,延长了向地下渗漏补给水分的时间,还原了月牙泉原始的地下水补给环境,让月牙泉的自我修复能力得到提高。工程运行后,月牙泉平均水深稳定提高,月牙面积也有了明显改善。终于到2020年时,月牙泉水深已回到2米以上,满足了恢复自然生态景观的要求。
当然,除了通过修建遵循自然补水之道的工程为月牙泉恢复补水,敦煌市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治理措施,比如限制在月牙泉上游和周边地区开采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型的农业,采取综合治理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留住“沙漠第一泉”美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