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鸟人时常会作“呸”声(“Pishing”)来效仿山雀类Titmouse (Paridae)发出警告时短而急促的鸣声,或者模仿猫头鹰,如领鸺鹠或东美角鸮的鸣声,以吸引小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躲在茂密树林和灌丛中难以观察到的鸟类。
当身处密林之中,有经验的鸟人(观鸟爱好者)通常会考虑发出连串的“呸”声来诱使鸟类现身。有趣的是这种听起来像是山雀类发出警告时短而急促的鸣声,对勾引其他小鸟靠近十分奏效,它们往往由于好奇或者慌乱会从密林中探出脑袋张望,而这时鸟人们便得以观察到它们。由于这种警报声通常为泛北地区的山雀使用,因此这个方法通常适用于北美、欧洲及欧亚大陆雀形目鸟类,但对热带和南温带的鸟类几乎不起作用。
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自然界中缺乏鸟类繁殖季时悦耳的鸣唱,取而代之的主要是一个或两个音节的鸣叫,这种简短的“呼唤性鸣声”(call notes)通常用于告知同伴自己的位置,或是快速重复性地发出这种呼唤,以警告同伴有潜在的捕食者靠近,这是一种通用的报警信号,因此每年的冬天,有不少鸣禽对“呸”声尤其敏感。如果你想在这个季节记录到更多的鸟类,不妨发出一点你自己的“spshsh-spshsh-spshsh”声。
绘图:Adelaide Tyrol
这让我想起近期在长岛(美国纽约州东南部岛屿)冬季赏鸟的经历,当时我正穿梭于一片树木繁盛的针阔混交林中,唯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只白喉带鹀(Zonotrichia albicollis)发出了一声尖锐“tseep”声。之后密林之中便一片寂静,连鸟影都没有。但根据经验,我怀疑附近可能还有其他鸟类,因此我停住了脚步,发出一连串的“呸”声:“Spshsh-spshsh-spshsh-spshsh. Psssp-psssp-psssp-psssp-psssp. Spshsh-spshsh-spshsh-spshsh......”
这时我看到两只白喉带鹀先后跳入了一团菝葜(bá qiā)丛中,不一会儿,一只勇敢的东唧鹀(Pipilo erythrophthalmus)拉开嗓门发出“reeEEP”的警报。与此同时我还在不停的发出“呸”声,接着一只主红雀(Cardinalis cardinalis)跳了出来并发出短促的叫声,它的颜色极其鲜艳,立刻抓住了我的视线。两只隐夜鸫(Catharus guttatus)也忽然蹦了出来,跳到白栎木枝干上,拍打着它们的翅膀,并发出雌鸟和雄鸟之间温柔地呼唤。
不过,这场音乐盛宴才刚刚开场。我开始使出更强的诡计——模仿东美角鸮(Megascops asio)滚动的颤音。不一会儿,鸟儿们显然有些乱了阵脚,在枝桠和荆棘中上蹿下跳:一只红腹啄木鸟(Melanerpes carolinus)、六只黑顶山雀(Poecile atricapillus)、几只美洲凤头山雀(Baeolophus bicolor)、一只冬鹪鹩(Troglodytes hiemalis)、至少三只东唧鹀、两只褐弯嘴嘲鸫(Toxostoma rufum)、一只灰嘲鸫(Dumetella carolinensis)、一只小嘲鸫(Mimus polyglottos)和一些奥杜邦林莺(Setophaga coronata auduboni)。
使用猫头鹰(如东美角鸮)的鸣声结合“呸”声,才能真正有效的吸引鸟类的注意力。可这是为什么呢?由于猫头鹰通常潜行捕食小型鸟类。它们飞行时悄无声息,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致命地突袭猎物,熟练地张开魔爪将小鸟牢牢抓住。因而,有猫头鹰存在时,小鸟们所发出的尖锐或急促的警报声,实际上用于提醒其他同伴需要试图确定捕食者的位置。如果能知道猫头鹰停栖在哪根树枝,便可以及时的躲避危险,以避免成为猫头鹰的盘中餐。
而在这场鸟人与小鸟之间的博弈中,你的盟友其实是山雀类(如黑顶山雀),山雀类(Chickadees)通常第一时间发现猫头鹰的存在并立刻发出“Pishing”的报警声。它们通常发出一连串“zeeet”的高音来表明有潜在的捕食者正迅速接近,如飞行中的鹰和猫头鹰,一只狗或人闯入它们的领地范围。如果威胁不断加剧,他们将发出更为熟悉的“chick-a-dee-dee”警报,表明有确位置的捕食者存在。研究人员推论,山雀类通过改变这种叫声的速率/紧迫程度和加入或多或少的“dee”音节来表明威胁的接近度(距离)。
山雀类之所以能感知到危险,是因为它们意识到了音节数能够反应威胁强度和安全程度,因此它们用警告鸣叫回应你发出的一连串“呸”声。它们还会成群结队的围攻栖息在树枝上的鹰或猫头鹰,并发出排斥的鸣声甚至俯冲攻击猛禽已将其驱逐出自己的领地。而其他种类的小鸟很可能会注意这个信号到并加入骚动中,同时也能够发出相似的喳喳声,以引起更多小鸟的注意,通常这时它们会逐渐形成“鸟浪”(不同鸟类混群,一起移动)。
OATI为橡树山雀混群时的警戒鸣声,ETTI为簇山雀的鸣声,MOCH为北美白眉山雀的鸣声,PISH为人们模仿时所发出的“呸”声,可见三种山雀发出的声音波形图与人们所发出“呸”声的波形图类似
(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声音的频率)
顺便说一句,危险信号并不是唯一能够使鸟类鸣叫的方式。它们在喂食和求偶期同样会发出鸣叫。夜间飞行时,鸟类通过鸣叫保持在黑暗中成群地聚在一起。一些鸟类在繁殖过程中选择群居,如鸥类和鲣鸟,它们使用呼唤性鸣声来帮助伴侣跟随彼此。
你可以尝试这个技能在自己家的后院里,找到几只黑顶山雀后发出“呸”声。要有耐心,这可能得花费几分钟才能把鸟儿们聚在一起。慢慢的靠近,避免突然急躁的移动。一会儿山雀们就喋喋不休起来,很快你兴许就会看到一只长嘴啄木鸟(Picoides villosus),白胸鳾(Sitta carolinensis)或着红胸鳾(Sitta canadensis),美洲凤头山雀甚至金冠戴菊(Regulus satrapa)也可能加入鸟浪。
不过切记一切探索鸟类的方法决不能过度使用,如果鸟类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这对它们来说将是一种折磨,尤其在繁殖季节会使它们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鸟儿一旦有了回应,请立刻停止发出“呸”声,开始欣赏它们的表演吧。
参考文献:Langham G M, Contreras T A, Sieving K E. Why pishing works: Titmouse (Paridae) scolds elicit a generalized response in bird communities[J]. Ecoscience, 2009, 13(Dec 2006):485-496.
文章来源:推鸟
编辑: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