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湟鱼”,学名为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
1979年在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青海湖裸鲤被列为中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2004年在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渔业产量急剧下降,资源面临枯竭。
什么是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又名青海湟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盛产于青海湖水域及其附属水体,系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也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
青海湖裸鲤是杂食性鱼,主要分布于青海湖及环湖河流中,体形长而稍侧扁,头锥形,吻圆钝,上下唇细狭。鱼体表无鳞,仅在肛门和臀鳍两侧以及肩带部位有稀疏的特化鳞片。鱼体背部呈灰褐色或黄色,腹部则为灰白色或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块斑,也有个别鱼体呈浅黄色。
青海湖裸鲤(图片来自网络)
青海湖裸鲤有哪些生存危机?
青海湖裸鲤肉质极其鲜美丰腴,营养丰富。曾经作为青海特产名扬四海,游客凡到青海无不以品食湟鱼为快。由于其历史和自然原因,青海湖裸鲤资源一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二十世纪60年代,作为“救命鱼”的青海湖裸鲤,曾经是家庭、食堂的主菜,遭到疯狂捕捞。到改革开放初期又成为商品经济的杰出代表,盗捕肆虐。过度捕捞致使其数量迅速下降,甚至到了种群灭绝的临界线。
此外,高原苦寒的生长环境使青海湖裸鲤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 0.5 公斤,且繁殖能力较低。其产卵场主要分布于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和黑马河等淡水河流,以沙砾底为主,处于水流缓慢的河滩段。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河流萎缩,可供裸鲤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且主要产卵地破坏严重,致使裸鲤后备种群不足。
近几十年来,青海湖湖水的盐碱度都在上升,裸鲤生存的水环境不容乐观,拯救裸鲤的工作任重道远。
如何救治青海湖裸鲤?
为加速青海湖裸鲤的资源恢复,近20年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开展了青海湖裸鲤资源的人工繁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建立工厂化养殖系统开展青海湖裸鲤的鱼种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保障每年人工培育的青海湖裸鲤鱼种按要求放归青海湖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省除了六次封湖育鱼,还采取了强化水域环境监测、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等保护措施,助力湟鱼种群繁衍。从2002年到2021年,向青海湖投放的裸鲤鱼苗达1.97亿尾,湟鱼资源量逐年回升,到去年年底已增长至10.85万吨。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图片来自网络)
攻克关键技术,守护高原明珠里的“精灵”。为解决生态环境变化对青海湖裸鲤的生存影响,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采用生物絮团、开口饵料培育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摸清青海湖裸鲤仔稚鱼发育以及食性转变等早期发育特征,攻克了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制了青海湖裸鲤仔鱼开口饵料配方,并建立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保障每年人工培育的青海湖裸鲤成鱼按要求放归青海湖,对于青海湖裸鲤资源的快速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保护,我们应该持续探索青海湖裸鲤种质资源利用问题,维护好青海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始终做高原明珠“精灵”的守护者。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吴彦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审核专家:曲疆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