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目标任务在农业领域的细化落实和具体执行。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充分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于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的重要保障作用,既是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应有之义,也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守好“三农”基本盘的现实要求。
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稳住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但受制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硬约束和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今后我国农产品继续稳产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外部粮源不可避免地成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的有效途径。为了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我国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中的“适度进口”,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弥补结构性短缺和调剂国内供求余缺。
近年来,随着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利用程度的加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贸易总额持续快速增长,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21年我国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占全球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2.4%)、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占全球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1%),农产品贸易总额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额的8.3%)。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01—202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79.2亿美元增加到3343.2亿美元,年均增长12.6%。
二是进口增速高于出口,贸易差额由顺差转为逆差。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982.6亿美元和2360.6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9.0%和14.9%,农产品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由入世时5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转变为持续逆差,逆差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且2022年达到创纪录的1378.0亿美元。
三是农产品进口梯次增加,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入世以来,我国大豆、棉花和植物油进口持续高位增长,食糖和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均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且净进口规模呈波动增长态势,牛羊猪禽肉净进口增势较为强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我国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量首次同时超过了各自的进口配额。
四是进出口产品结构基本稳定,体现了农业比较优势。入世以来,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合利用程度的加深和出口能力的增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日益符合农业比较优势状况,进口农产品以油籽、植物油、棉花、谷物、食糖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农产品以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
五是进口来源地非常集中,出口目的地趋于多元。由于大豆、棉花、植物油等主要进口农产品的产地分布较为集中,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来源地也很集中,主要是巴西、东盟、美国和欧盟。入世初期,我国农产品出口目的地集中在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此后随着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加强农业经贸合作,我国农产品出口目的地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主要集中在东盟、日本、中国香港、欧盟和韩国。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凸显,增加了我国继续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品种、市场、方式和时期都很集中,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缺乏很强的掌控力和话语权,存在很高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另一方面,国际经贸摩擦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冲突与阵营对抗加剧,导致全球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明显增强,不仅降低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会传导到国内市场,增加保持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给国内市场和产业稳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充分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保障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需要在推进制度开放、优化来源结构、强化供应链建设、管控外部风险、参与全球治理上同时发力。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稳步扩大国内农业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提升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培育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以国内营商环境的稳定和确定性来应对国外的变局和不确定性。
二是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在继续巩固和加强与巴西、东盟、美国、欧盟等传统农产品进口来源地的贸易合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面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重要契机,主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多元的农产品进口来源渠道。
三是不断强化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努力打造更多大型跨国粮商,支持更多有实力有意愿的国内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主动“走出去”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国家等重点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以及农机装备制造等环节中,促进形成更加稳定、可靠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渠道,不断提升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
四是努力提升国际市场风险管控能力。强化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监测、研判和预警,加大利用“两反一保”贸易救济措施,科学调控进口的时机与节奏。完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率提升和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增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得了、运得出、供得上,提高突发事件下的应急保障能力。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不断发挥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倡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与投资框架制度安排,积极参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度参与全球农业贸易与投资规则的谈判和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开放、包容的全球农产品贸易秩序和市场环境。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孙致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审核专家:李先德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策划:武玥彤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