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羲和,交卷→

科普惠民
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收藏

2月17日,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羲和号”卫星在轨试验总结评审会。会议听取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作的“羲和号”卫星在轨试验总结报告以及南京大学作的科学数据及研究成果报告。

与会专家认为,“羲和号”卫星完成了全部在轨试验项目,实现了双超平台试验和科学载荷试验的工程目标,获取的数据有力支撑了太阳Hα光谱科学研究,完成了搭载载荷原子鉴频太阳导航仪在轨验证,卫星工程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

成功实现三大科学目标

2021年10月14日,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颗探日卫星。

“羲和号”实现了多个“国际首次”。国际首次在轨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国际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SiⅠ谱线和FeⅠ谱线的精细结构。

“羲和号”实现了最初设定的三项科学目标: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光球及色球表现、观测太阳暗条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色球表现以及获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

这些目标的实现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为建立太阳爆发能量从光球至日冕的完整动力学模型提供有力支撑,也为重大空间天气事件的有效预报奠定理论基础。

“羲和号”国际首次同时获得高精度光球和色球多普勒速度场

磁悬浮技术成功应用

“羲和号”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为了让观测数据更加严谨,2012年,八院首次提出了“双超”卫星平台的概念,研发一套非接触式磁浮卫星平台,以此增加“相机”的稳定性和拍摄的准确性。

研制人员用10年的论证、攻关和地面验证工作来实现这一设想。2022年11月7日,“羲和号”按计划完成了舱间电缆脱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两舱的“物理隔离”。在近3个月的时间内,在轨完成了60余次双超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舱间无线能源、激光通信、无线通信等工作稳定,平台及载荷工作正常,载荷舱姿态指向精度、载荷舱姿态稳定度相比有缆连接状态下分别提升了2到3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世界上首次将磁悬浮技术在航天器上进行工程应用。

2023年2月6日,“羲和号”观测的超级暗条

数据免费向全球开放

2022年8月30日,在“羲和号”成果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宣布,“羲和号”的科学数据向全球开放共享。

目前,“羲和号”卫星科学载荷每天产生约1.1TB原始数据,经过标定后,产生可供直接研究的1级科学数据约760GB。这些科学数据对外发布后,被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捷克、俄罗斯等国家科学家下载使用。

“羲和号”已加入国际太阳探测卫星联合探测体系,并与美国Solar Orbiter、IRIS等完成了多次联合太阳观测,产出了丰富的科学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022年10月2日,“羲和号”对太阳活动区的多层次观测

后续,八院将继续推进以日地L5点太阳立体探测为代表的羲和系列任务的深化论证和工程落地。从地球轨道向日地拉格朗日点,再向太阳极区、抵近太阳处进发,我国正逐步开展对太阳的全方位、综合性观察。

评论
科普传播L
大学士级
“羲和号”卫星完成了全部在轨试验项目,实现了双超平台试验和科学载荷试验的工程目标,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
2023-02-25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羲和号”卫星在轨试验科学数据及研究成果报告,不仅是我国首创的成果,也是全球首创的成果,再次体现出中国航天的一天天强大,可喜可贺!
2023-02-25
坦 荡 荡
少师级
羲和号”卫星完成了全部在轨试验项目,实现了双超平台试验和科学载荷试验的工程目标,获取的数据有力支撑了太阳Hα光谱科学研究,完成了搭载载荷原子鉴频太阳导航仪在轨验证,卫星工程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
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