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农为先,中央连续多年以“三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显示出“三农”问题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求摸清一项农业家底——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作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抓手之一。时隔40年,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被提上“日程”。
什么是农业气候区划?
为什么黑龙江的水稻香软可口、备受喜爱?为什么云南的茶叶芳香四溢、畅销全球?为什么海南的椰树连年高产、独具特色?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当地的农业资源息息相关,哪里能种植一种作物、哪里又不能种植,其实这些都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决定的。
天气气候条件对粮食产量、作物品质和种植结构有重要影响。我国拥有南北跨越热带到北温带、东西涵盖海洋到内陆、垂直分布高程到世界屋脊的立体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且多样。为了提供气候依据,降低培育风险,使栽培生产收益最大化,农业气候区划应运而生。
农业气候区划根据不同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差异将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将一个地区划分成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这样一来,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适宜栽培的作物也就一目了然了。农业气候区划是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基础,也是时下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科学依据。
黑龙江水稻秋收(图源来自网络)
中国的农业气候区划发展如何?
中国现代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始于竺可桢,他在1929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划论》一文,紧密联系中国的农业和气候特点,提出东部以冬季温度、西北地区以雨量为分区标准,将全国划分为八大区,这也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然区域划分的开始。后经胡焕庸、涂长望等老一辈气象科学家以及新一代气象人才的不断努力才有了现在较为完整、准确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1964年,中国气象局为了适应国家需求、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和规划服务,成立“农业气候区划办公室”,正式启动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1979年,第二届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会召开,国务院决定继续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国家农委成立了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到1985年,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28个省、区、市都完成了农业气候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及若干个县级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区划的完成使得之前因对气候资源时空分布不清楚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力保障了国家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
新一轮的农业气候区划对未来农业会有什么影响?
当前,距离上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已过去将近40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显著改变,我国农业气候带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也在改变,如我国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北界持续北推。对于玉米种植区域来说,春玉米的耕作区表现出明显的北移和东扩特征,适宜种植区呈现显著的面积增加趋势,夏玉米气候适宜区也呈现了向我国南部扩张的态势。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区域、频率等也随之改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导现代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农业技术进步、作物品种改良、粮食种植格局优化等,对气候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作物在特定地区的种植作出了更加精细的区划研究,如河南省的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表明,豫北、豫西是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豫中、豫东是优质中筋小麦种植区;豫南淮河地区是优质弱筋小麦种植区。这些研究成果的产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起到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对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为此,启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的呼声再起,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加精细完整的农业气候区划会给我国的现代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突破。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
作者:陈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
科学性把关:胡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
策划:武玥彤 涂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