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游客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里面拍到了一只长相炸裂的“恐怖白脸猴子”。
照片在社交网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这猴长相真是“炸裂”!
对此院方告诉游客这是生存于南美洲的一种雌雄异色的猴子,学名是白面僧面猴(Pithecia pithecia)。
那么这只猴子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它和我们熟悉的孙悟空,狒狒还有金丝猴有什么不一样呢?本文就带你仔细分析一下。
雄性白面僧面猴
图源:https://animalia.bio/white-faced-saki
白面僧面猴属于灵长目(Primates)-直鼻猴亚目(Haplorhini)-类人猿下目(Simiiformes)-阔鼻小目(Platyrrhini)-僧面猴科(Pitheciidae)的僧面猴属。
阔鼻小目也叫阔鼻猴类(因为其鼻孔间距比较宽而得名),阔鼻猴类的猴子还有蜘蛛猴,吼猴和松鼠猴等猴子,它们均分布于新大陆,是灵长目下一个独特的分支。
阔鼻猴类的普通狨猴,看看它的鼻孔
图源:https://animalia.bio/common-marmoset
而我们熟悉的金丝猴还有孙悟空所属的猕猴,以及其他分布于亚欧非三大洲的很多猴子,则是隶属于类人猿下目下面的另一个分支—狭鼻小目(Catarrhini,鼻孔间距比较窄),狭鼻小目也被称为旧大陆猴类。再细分则是狭鼻小目下面的猴科。我们人还有黑猩猩,长臂猿(Hylobatidae)等等是属于狭鼻小目下面的人猿超科(Hominoidea)。
狭鼻猴类的东黑白疣猴标本,拍摄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长臂猿科的某种白眉长臂猿,拍摄于上海野生动物园
简单来说,虽然僧面猴,蜘蛛猴等新大陆猴和我们熟悉的猕猴金丝猴一样名字里面带着猴字。但是其实猕猴同我们的亲缘关系,是比起猕猴和新大陆猴亲缘关系更近的。
根据相关研究,狭鼻小目和阔鼻小目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能在4000万年前左右就分家了,而阔鼻小目其实是祖先来源于非洲,因为非洲山洪暴发之下同被水冲的浮木一起被驱入大海,并借助当时非洲和南美洲之间的岛链,在岛上之间迁徙最终到达新大陆。并在这里开枝散叶,逐渐变为今日的蜘蛛猴,僧面猴,卷尾猴等新大陆猴。
学者们也发现过在阔鼻猴类演化路上的化石证据—这就是约2000万年前的卡拉斯科智利猴(Chilecebus carrascoensis),体重约有600克,这点倒是和不少小个子的新大陆猴蛮相似的。
卡拉斯科智利猴的头骨化石
图源:AMNH/N. Wong and M. Ellison 供图)
阔鼻猴类的棕色蜘蛛猴Ateles hybridus
图源来自维基百科
在新大陆猴的先祖到达新大陆一段时间后,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岛链沉入海中。
从此阔鼻小目和狭鼻小目也就被隔绝了,且对于很多不会飞的陆生动物来说,想要从旧大陆(亚欧非三大洲)前往新大陆,还得是依靠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陆桥。
当然狭鼻小目的旧大陆灵长类首次到达新大陆,是一万多年以前的晚更新世时—这次来的旧大陆灵长类就是我们智人(Homo sapiens)。
智人在狩猎,观测这些新大陆上的生物(也包括猴子等)的时候,一开始倒也没对其展开太多科研。
直到最近数百年,另一批开发了航船工具的智人,掀开了对这些新大陆猴子远亲的研究序幕。
1766年,本文的主角白面僧面猴被生物学的大师林奈所命名。它也有幸成为僧面猴属的模式种。
当然之后僧面猴属也命名了其他的僧面猴。它们都居住在南美洲北部到中部的很多区域。其中白面僧面猴住在苏里南,巴西北部和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多个国家,也有一些僧面猴在西边的秘鲁也有分布。
在巴西西部也有分布的白脚僧面猴Pithecia albicans
图源https://animalia.bio/
白面僧面猴和它的同属亲戚们体型普遍不大,也就一两公斤的水平。小小的白面僧面猴不像大个子的草原狒狒一样有时候猎杀小的羚羊,而是主要吃植物果实这样的素食,偶尔也吃点树叶种子,也会吃昆虫这样的肉类。
每天,它们都会在树上觅食,有时候也会下地。如果遇到敌人,它们会选择高叫起来并选择把自己身体装得更大一些,或是虚张声势地拉动周围树枝,以此惊吓掠食者。
白面僧面猴,可能是母子
图源https://animalia.bio/white-faced-saki
吃饱喝足到了春天的繁殖季,它们自然会交配。交配时候你会看到一些不同颜色的猴子混在一起。
为什么?因为白面僧面猴的公猴子黑身白脸,母猴子的脸色则并非白色且体毛是较深的灰褐色。
幼年猴的颜色则和母猴较为相似。它们在野外交配一般都是“混交”—一只猴子不论公母都可能有多个伴侣,并以此构成一个家庭群(动物园里面则多是一夫一妻)。
之后,146-170天左右的怀孕时间,终会诞生一只可爱的小猴。小猴除了在长辈那里被照顾,也会得到群内哥哥姐姐的照顾,6个月后即可独立,但要等到自己也为“猴”父母,还需4岁左右。
两只白面僧面猴
图源https://animalia.bio/white-faced-saki
在拉丁美洲,白面僧面猴还有很多身怀绝技的亲戚们—其他阔鼻猴类的猴子。
和白面僧面猴分布区域重叠较多的老乡—红脸蜘蛛猴(Ateles paniscus)。它们具有强壮的尾巴和四肢,得以成为新大陆的“人猿泰山”,比起泰山这个智人还多了能承受自己整个身体质量的大尾巴。(当然其他隶属于蜘蛛猴科Atelidae—蜘蛛猴属的成员也是如此)。红脸蜘蛛猴还是“社牛”,每逢晚上会组成二三十只猴子的大群。也会用晃动手臂,摇树枝,抓自己胸部等方式来和同类交流。
红脸蜘蛛猴,拍摄于上海野生动物园
阔鼻猴家还有能喊麦的成员—蜘蛛猴科下吼猴属的猴子们,它们不仅有和蜘蛛猴一样强壮的尾巴,还有强悍的吼声(128-140分贝)可传到数公里之外。
它们的吼声震天还需要归功于它们较大的,且和气管相通舌骨辅助自己形成巨大低沉的吼叫。它们还会通过吼叫来宣示领地来警示入侵者们不要来。吼叫对于公吼猴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因为它们会通过吼叫大赛来夺取领地,比赛的胜负也是由公猴的吼叫大声和持久程度决定的。
交流中的黑吼猴,图源维基百科
当然还需要说一下,不同种的吼猴叫声大小有不同,有些吼猴具有较大的舌骨和吼声,但是其中的鬃毛吼猴(Alouatta palliata)舌骨不那么巨大但是具较大的睾丸。鬃毛吼猴往往生活在一个有多个公猴的群体里面。这时候公猴则需要适度削弱吼叫这个技能点,转而提升一下自己的繁殖能力使自己留下更多后代—较小的舌骨换来较大的睾丸利于竞争繁殖时候成功。吼猴尾巴上还有尾纹—每一只的尾纹都有所不同。
休息的鬃毛吼猴,图源维基百科
玻利维亚红吼猴,图源维基百科
有能吼叫的,阔鼻猴家族里面还有长相上威武的。比如狨猴科(Callitrichidae)的金头狮面狨猴(Leontopithecus chrysomelas),就长着和雄狮类似的鬃毛。虽然体重不到两斤,但气质上也有狮子的一些威武,当然它们脖子上的狮鬃还有在受惊时候支棱起来以此惊走敌人的功能。虽然个子小,倒也不妨碍它们在吃果实的同时,成为一些蛙类、蜘蛛和昆虫纲动物眼中的杀手—它们是杂食性的。
理毛发的金头狮面狨猴,拍摄于上海野生动物园
同一科比起金头狮面狨猴更小一号的普通狨猴(Callithrix jacchus)则有一个“火云邪神”的发型,它们的适应能力不错—甚至能适应较为干旱的地方和城市的绿地,数量在猴子当中也算很多。实验室里面也饲养了不少普通狨猴—用于让这些亲缘关系和人较近且繁殖相对普通猕猴(Macaca mulatta)等等实验猴子较快的小动物,作为为科研献身的实验动物。
背着孩子的普通狨猴,图源维基百科
阔鼻猴类,这类和我们亲缘关系和距离都蛮远的生物,在新大陆这片土地上,上演着演化的奇迹,也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丰富多彩。
而这些受威胁等级或有无危,或者易危甚至更高的动物们,也需要人们的关注和对其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https://animalia.bio/官网
2.Flynn, J., et al. An Early Miocene anthropoid skull from the Chilean Andes. Nature 373, 603 - 607 (February 16, 1995)
3. Howler monkeys trade testicles for Decibels
Dunn, J. C.; Halenar, L. B.; Davies, T. G.; Cristobal-Azkarate, J.; Reby, D.; Sykes, D.; Dengg, S.; Fitch, W. T.; Knapp, L. A. (2015). "Evolutionary Trade-Off between Vocal Tract and Testes Dimensions in Howler Monkeys". Current Biology. 25 (21): 2839–44. doi:10.1016/j.cub.2015.09.029. PMC 4635310. PMID 26592343.
4.Rylands AB, Mittermeier RA (2009). "The Diversity of the New World Primates (Platyrrhini)". In Garber PA, Estrada A, Bicca-Marques JC, Heymann EW, Strier KB (eds.). South American Primat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Behavior,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Springer. ISBN 978-0-387-78704-6.
5.《猴年话猴》 ,乔轶伦,《生命世界》2016年4月
6.Lemelin, P. & Schmitt, D. On Primitiveness, Prehensility, and Opposability of the Primate H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Frederic Wood Jones and John Russell Napier. 7.Developments in Primatology: Progress and Prospects 5–13 Preprint at https://doi.org/10.1007/978-1-4939-3646-5_2 (2016).
8.Organ, J. M., Muchlinski, M. N. & Deane, A. S. Mechanoreceptivity of prehensile tail skin varies between ateline and cebine primates. Anat. Rec. * *294**, 2064–2072 (2011)
Marsh, L. K. (July 2014).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Saki Monkeys, Pithecia Desmarest, 1804, Part 1" (PDF). Neotropical Primates. IUCN/SSC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1 (1): 1–82. Retrieved 2014-09-03.
9.Williams, Blythe A; Kay, Richard F; Kirk, E Christopher (January 2010). Walker, Alan (ed.). "New perspectives on anthropoid origins". PNAS. 107 (11): 4797–4804. Bibcode:2010PNAS..107.4797W. doi:10.1073/pnas.0908320107. PMC 2841917. PMID 20212104.
White- faced saki".http://www.oregonzoo.org/discover/animals/white-faced-saki-monkey. 8 December 2016.
END
作者:吕泽龙 上海科技大学 生物科学专业
审核专家:鱼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
责编:咕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