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讲好丹霞故事 守护美丽中国 —— 广东丹霞山以科学名山建设实现可

桂林科普小达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学校学生,3获科普中国信息员典型代表。
收藏

《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精选了30个全国林草生态实践的成果,以图文的形式展现美丽中国的建设成就,用生动的笔触讲述林草人创业奋斗的故事,让守护绿水青山的鲜活案例跃然纸上。《讲好丹霞故事,展示中国智慧—— 广东丹霞山以科学名山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入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丹霞的故事。

在全球已经发现的10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观最优美,因此,有“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之名。如今的丹霞山,已成为一间“大自然学校”,一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体接受“科普教育”的“科学名山”。人们对丹霞山认知的变化,源于大家对丹霞山自然禀赋价值的再认识,更源于对丹霞山地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效挖掘。

△丹霞揽胜。刘加青摄

科研助推科普

近年来,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充分探索多方参与支持保护区科学研究,主动服务、积极外联,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的力量,先后与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

在长达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引入新技术手段、建立多层次科研监测队伍等措施,进一步摸清丹霞山资源家底,为丹霞山的科普教育与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基础素材支撑。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编写了多本不同广度和深度的科研和科普教育教材,如《广东丹霞山动植物资源科学考察》《丹霞山常见野生动物》《丹霞山蝴蝶图鉴》《丹霞山植物图鉴》《奇美天成丹霞山》《图说丹霞山》《中国丹霞》《漫画丹霞》《丹霞山大学地质地貌实习教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教材》等。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专门制定了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门票减免政策,向省内外一大批地质、生态、林业、旅游等特色院校和科研机构发送《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封信》,介绍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赠送图书等,吸引了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校落地丹霞山实习和科研。每当有教学和科研团队到达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都会邀请专家们为社区居民开展培训,社区居民把日常在丹霞山的新发现报告给专家,为专家们发现新物种开展新项目提供珍贵的一手信息。如丹霞兰、丹霞堇菜、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山天葵、黄进报春苣苔、丹霞铁角蕨等一批新物种都是植物学家根据朱家强、陈再雄、郭剑强、邓伟胜等社区科普达人提供的线索确定和命名的。

△社区油菜花研学活动。资料图

此外,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引进空气自动监测、地质遗迹和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野生动物自动监测等新技术手段,对区内的地质遗迹、生物生境、环境质量等开展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监测,提高科研监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新技术的引入,掌握了更多野生动物栖息的规律,为社会公众认识丹霞山提供了新窗口,也为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开展生态保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

人才欠缺是国内多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面临的共同痛点,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借用外力,凝聚了社会各界人才,逐步建立了由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科研机构专家、行业科普达人、社区原居民、景区从业人员组成的多层次的科研监测和科普传播队伍,为丹霞山保护管理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截至2022年6月,丹霞山已经建立了一支600余人的科研监测队伍,通过科研+科普的方式对丹霞山的价值进行广泛的传播。

科普孕育产业

基于丹霞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体系等途径,加强科研和监测成果转化,研发专业研学产品,丰富丹霞山旅游新业态,为社区居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打造科普研学线路。依托丹霞山的资源禀赋,丹霞山管委会在开放区域建设了9条特色鲜明、主题各异的科普研学线路,设立1000多块图文并茂的科普解说牌。在园区内实行人车分流的管理方式,确保了观光旅游与科普体验不冲突。与此同时,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还根据不同的科普受众群体需求完善丹霞山博物馆生物多样性厅等科普场馆及设施。

丹霞山新建设的观鸟、观蝶、观萤3条主题教育径都选在游客较多的位置,观鸟小径位于景区最热闹的地方,临锦江绕过瑶塘村边,水边、林间、田里和村里都能看到各种鸟类。在观萤小径,夜间有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飞舞,成为夏日最吸引人的游览项目。

△小学生在丹霞山开展观鸟课程。梁惠芬摄

二是培养多维度科普人才。在建立科研监测队伍的期间,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也注重对科普队伍的培养,并通过举办科普志愿者训练营、科普导师培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支由科普顾问、研学导师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600多人的“三维一体”科普导师队伍。科普导师队伍是丹霞山对外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科普导师每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中国丹霞进校园”讲座超过300场,大批本地科普导师如蝴蝶姐姐、鸟人、苔藓小矮人、豆腐姐姐、石斛大叔、蓝莓奶奶、乡村梅子等科普达人更是丹霞山科普游的主干力量,每年服务的公众超百万人。在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引导和帮助下,一大批返乡创业者由经营者和创业者成功转型为科普产业带头人,凝结在丹霞山周围,形成了充满活力、友爱互助的学习成长型社区,构筑了独一无二的丹霞山科普小镇。

△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训练营活动。资料图

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普体验产品,打造品牌效应。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按照学科体系划分,以学龄层次和学时为依据研发了200多个科普体验产品,内容涵盖地质地貌、地理、生物多样性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体验学习。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形成了“奇美天成丹霞山——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脚踏丹岩——探秘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林间飞羽”“国宝丹霞”等深受大众喜爱的精品科普课程。

此外,通过积极举办自然观察系列比赛、公益科普体验课程等丰富科普活动,吸引中小学师生走进丹霞山,将优质服务形成口碑效应;通过举办推介会、科普讲座进校园、走访对接等方式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研学机构对接,宣传推介丹霞山丰富的研学资源,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丹霞山品牌输出模式雏形已现。

科普教育,林草实践的新范式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持续推动的科普教育工程,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2019年以来,丹霞山相继发现12个动植物和菌类新种,截至2022年6月,累计发现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丹霞山天葵、丹霞柿、黄进报春苣苔、丹霞刚竹、丹霞瘦脐菇、陈氏珠毛泥甲等25个新物种,大都是丹霞山特有物种,目前还有大批新物种待鉴定发表。

△丹霞兰。陈再雄摄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黄胸鹀等频繁现身,野外监测显示,有3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非常活跃,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随着丹霞山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不断增加,新种、新分布记录种不断刷新,显著提升了丹霞山多样性的科学价值,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中生态资源禀赋的珍贵性和重要性更加引人瞩目。

丹霞山推动的科普教育有效地营造了社区和谐的氛围环境,在科普小镇全域共同学习成长的氛围下社区居民与管理者和游客和谐相处,乡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得到不断体现。

随着科普游拓展和丹霞山的生态旅游服务的提升,丹霞山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参与科普旅游的游客比例逐年攀升,科普研学旅游收入迅速增长,带动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的稳步增长,科普产业创造了丹霞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心中都牢记着这四句话:“守得住碧水丹山,富得了一方百姓,对得起八方来客,传得 了子孙后代”。这样的初心坚守为丹霞山的保护工作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了丹霞山的科研科普队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成为丹霞山科普工作的执行者,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村民和游客感受到了当代人要为子孙后代守好这座山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多的公众加入了生态文明传播者、践行者的队伍。

来源:《守护绿水青山——中国林草生态实践》、丹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