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城市与减灾》2023年第1期,原文题目:四川泸定6.8级地震抗震救灾总结和思考,作者:侯建盛、孙刚。
作者简介
侯建盛,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副司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参加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芦山、云南鲁甸、青海玛多等重特大地震灾害的抗震救灾工作。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二级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
四川省启动一级响应,集结力量资源投入抗震救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社会各界闻令而动紧急驰援。中央、地方、军队、社会等同心发力,迅速行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震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震灾情
截至9月14日18时,地震造成泸定县、石棉县97人死亡、21人失联,423人受伤,18.3万人受灾。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6度区及以上面积19089km2,涉及四川省甘孜州、雅安市和凉山州的12个县(市)、82个乡镇(街道)。地震造成灾区较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损坏,交通、电力、通信、水利设施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破坏,还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二)地震灾害特点
**一是烈度高破坏重。**此次地震最高烈度达到9度,对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均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山区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破坏较重,影响抗震救灾工作。
通往灾区的道路被中断
**二是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震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泛,震后滚石、崩塌和滑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人员伤亡、公路破坏、交通堵塞甚至中断以及电力、通信中断。
**三是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弱。**震区近几年新建建筑物,尤其是医院、学校等多采用抗震构造措施,抗震能力较强,在本次地震中破坏相对较轻。但一些农村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震后大部分破坏甚至倒塌,特别是一些房屋建在高边坡上,因地基失效加重破坏程度。
**四是救援救灾难度大。**由于地震造成交通、电力、通信等大面积中断,难以及时掌握灾情信息,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和大型设备无法及时进入,一度形成多处“信息孤岛”“救援孤岛”。
2022年9月5日武警官兵搭建临时木桥转移被困群众
二、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全力抢救被困人员。**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安能集团、应急安全生产、航空救援、社会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等各类救援力量共出动11090人,携带搜救犬、无人机和生命探测器,会同当地救援力量分区分组、进村入户,组织开展4轮拉网式排查,累计营救被困人员655人,转移群众6万余人。综合运用直升机、客车、船舶等装备,转运被困群众14384人,运送救灾物资和防疫物资1445吨。
9月6日,救援队伍将受伤人员转移到直升机上
**二是全力救治受伤人员。**调派医疗救援队11支、医务人员194人参与灾区现场救援,成立专家工作组全力救治因灾受伤群众,按照“一伤员一专班”标准全力救治危重伤员,确保地震受伤人员应救尽救、应治尽治,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死亡和因伤致残人员。
**三是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灾区共设置安置点125处,紧急转移安置1.7万余人,其中,甘孜州设置安置点39处,集中安置1.16万余人,雅安市设置安置点86处,集中安置0.55万余人。针对大渡河一级支流湾东河形成堰塞体的险情,迅速转移下游受威胁群众100余名。
**四是全力抢修基础设施。**紧急调集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行业抢险队伍和大型机械装备开展抢修保通。通信行业在灾区投入抢修人员5722人次,大型应急装备4175台次,大型无人机4架次,为地震救援指挥和道路抢通等提供623次伴随保障。电力行业投入1950名电力抢险人员、12台应急发电车、202台应急发电机、105套照明设备等,积极开展抢修复电工作。交通行业派出抢险救援队伍106队次、4626人次,调派挖掘机、装载机、应急动力舟桥等救援机具备1201台班,累计抢通213处阻断点。
9月7日,救援人员乘橡皮艇转移被困群众
**五是全力保障救灾物资。**中央和省级向灾区调拨帐篷、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11万件(套),其中,甘孜州6.4万件(套),雅安市4.6万件(套)。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下拨2000万元,中央宣传部下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财政部、应急部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亿元。
四川省财政向甘孜、雅安紧急调拨抗震救灾资金各5000万元,统筹用于应急抢险和受灾群众救助。中央企业捐款12.63亿元。四川省36家慈善会、基金会总计募得款物14.56亿元。四川红十字系统接受捐赠款物9387.39万元。
(二)抗震救灾工作特点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地震发生后,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各方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争分夺秒开展搜救工作,千方百计抢救伤员,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尽最大努力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全力救援受灾群众
“橄榄绿”“藏青蓝”“消防橙”“天使白”“志愿红”等各类救援力量,搜废墟、攀悬崖、蹚激流、渡关隘……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救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大量遇险受困受伤群众得到及时救援和救治。
“天空蓝+中国红”成为灾区最亮丽的色彩,也成了受灾群众温暖的港湾
**二是坚持属地为主、统一指挥。**四川省于9月5日17时在震中泸定县磨西镇成立省市(州)县、军地前线联合指挥部,扁平化统一指挥调度,全力搜救受灾群众,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组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体系下,指导协调督促地方开展工作,根据灾区需求协调中央相关部门调集救援力量、物资、装备等。
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由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实现了高效联动、资源整合、军地协同,各方有序参与,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三是坚持科学决策、精准调度。**在此次地震应对中,四川省启动响应、调派力量、管制交通、投入装备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科学决策,比如应急响应根据灾情发展从二级提升到一级,根据抢险救援需求和当地救援力量情况,梯次调度增援力量,科学分配、精准救援。石棉县草科乡成为道路不通、通信中断的“孤岛”,7日上午,前线联合指挥部立即调度直升机将物资运送至50多千米外的草科乡。全力抢抓“黄金救援72小时”分区组织搜救,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四是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垮、山体崩塌、道路损毁等严重灾情和救灾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从军人到志愿者,从消防队伍到医护人员,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闻令而动、紧急驰援。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公安特警、安能集团、应急安全生产、航空救援、社会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等各类救援力量挺身而出,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与四川人民风雨同舟,汇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
**五是坚持新闻公开、报道及时。**9月5日15时,甘孜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7人遇难,通报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相关情况。此后灾区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发布灾情信息,通报抗震救灾进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抗震救灾。新闻媒体深入灾区一线,及时报道人员伤亡、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受灾情况,也及时报道抢险救援、伤员救治、群众安置等进展情况,让大家全方位多维度了解灾区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更快地支援灾区。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人员伤亡最重,救援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虽然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胜利,但在灾情信息获取、地震灾情分析研判、“三断”条件保障、“孤岛”救援、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启示和建议
(一)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
近年新建房屋抗震性能较好,在此次地震中虽有一定程度破坏,但相对较轻,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老旧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要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城乡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对新建重建房屋、重大工程等应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同时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避开不利地段,尤其是重大工程场地要避开活动断层和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区。
(二)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灾区地处高山峡谷,山高坡陡谷深,地质灾害隐患量大面广,此次地震引发了严重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次生地质灾害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要充分考虑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和威胁,抓紧落实落细监测预警、排危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工作。适时组织开展西南地区(重点是四川、云南)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三)强化抗大震应急准备
特别针对此次地震暴露的“断路、断电、断通信”引发的严重地质灾害等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做好抗大震的预案、力量、物资、保障等各项应急准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加强航空救援体系建设,偏远山区建立直升机临时起降点,不断增强重特大地震灾害综合救援能力。
(四)科学规划灾后恢复重建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重建、安全第一的基本要求,把恢复重建与生态保护、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全面性,确保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力争使灾区有新的提升和超越。
(五)提升基层防灾救灾基础能力
基层是应对地震灾害的最前沿,在此次地震中,基层群众的自救互救发挥了重要作用,震后快速组织救援,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如泸定县紫雅场村、共和村、大岗山水电站等。平时要加强基层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配备一些简易实用的救援设备,帮助群众了解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