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流火,气温高达35~37℃,记者几次打电话给他相约采访的时间,但电话那头的他却总是说:“正在试验田里忙着呢。”
为了准确捕捉到他的行踪,记者也曾多次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同一课题组的刘芳博士,想打听他大概什么时候稍空闲约他做个采访。但刘芳博士却告诉记者,他根本就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的概念,要找他一般都要到试验田才能找到他,尤其是现在农忙季节,他更是在田间地头忙了。
这位没有休息日概念的专家就是李容柏,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 因研究抗稻褐飞虱主效基因bph22(t)的分子标记及应用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育种人。
李容柏曾对记者说,现在在水稻品种审定标准上大多是以产量为主要衡量指标,一般的水稻育种多是追求水稻的高产量,有部分育种可能还兼顾稻米的优质,而对水稻的抗病抗虫等指标几乎没有过多的考虑。而李容柏在水稻育种上偏偏要给自己加码,决心要育出高产、优质、有抗性三方面都齐头并进的水稻品种。为此,他已经孜孜不倦地追求了几十年。
20世纪50年代,李容柏出生于广东茂名市。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并分配到广西农科院工作。来到广西工作几年后他发现广西的野生稻资源非常丰富,这对于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他来说是极大的惊喜。从那时起,李容柏便开始对广西全区的野生稻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通过大规模的考察、收集、鉴定,不久他和同事们建立起了“国家种质南宁野生稻园”,使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约占了全国的一半。
不久他参加国家攻关项目“广西野生稻资源抗病性鉴定研究”,负责对野生稻“三虫”(稻瘿蚊、稻飞虱、稻白背飞虱)“两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获得了400多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优良抗性材料。渐渐地,一个利用野生稻的优质基因培育高产、优质、具有多抗性水稻新品种的思路,在李容柏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了。
1994年,李容柏以突出的表现,被国家公派到印度潘特农业科技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印度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种植的水稻面积位于世界前列,印度水稻品种以优质高抗性见长,很少使用农药。这一点给李容柏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更坚定了他培育优质、高产、高抗性水稻品种的信心。为了更多地了解印度的优质高抗性的水稻品种,李容柏常常冒着印度潘特市烈日下40多摄氏度的高温,深入田间考察水稻品种。而当地没有雨鞋,只能光脚下田,毒蛇较多,当地常常有人被毒蛇咬伤甚至死亡,但为了心中的梦,李容柏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在印度学习、考察、研究7年,中间只借学习交流的机会回国一次。
7年后,李容柏完成全部学业,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为圆心中的梦,留学归来时,李容柏带回了几个旅行箱的印度优质水稻种子,其中就有著名的水稻品种“巴斯马蒂”。“巴斯马蒂”品质优异,米质优于泰国香米,有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但也有不少“短板”,如低产、高秆、生育期长等。李容柏决心利用广西野生稻的优势与“巴斯马蒂”优势结合起来,开发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性的水稻品种。
近几年来,李容柏研究团队建立了野生稻资源研究基地和基因挖掘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平台,从野生稻中鉴定发现了20多个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基因/QTL,系统地、大规模地利用野生稻优良基因进行水稻品种改良,获得2000份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水稻创新种质和育种品系。特别是通过水稻抗稻褐飞虱育种,筛选获得了大量的水稻高抗性品系。其中稻褐飞虱抗性基因挖掘鉴定和有效利用研究、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基因鉴定与种质创新均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容柏团队获得的这些成果,为广西乃至我国的水稻育种提供了遗传物质的保障,为水稻育种的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粮食的长久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育种专家认为,抗稻褐飞虱基因用于培育抗性品种,水稻生产可减少25%以上的农药施用量,可减少5%到20%甚至更多的稻谷损失。由于贡献突出,李容柏先后成为中央联系高级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近日,李容柏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优质、高产、高抗性水稻品种的最新进展,其中优质和抗性方面的指标已经基本达到,目前正在进行高产方面的验证试验。7月下旬,该品种的大田试验已经播种,再过几个月,该品种的高产性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马上就能见分晓。李容柏有一句格言:“奋斗三十载,创新为‘三农’,春夏秋冬忙,苦去成功来。”言语之中,我们依稀看到秋收时沉甸甸的稻穗,看到李容柏满脸的笑容。(黄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