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以滨海湿地柽柳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也是山东省建立的第一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这里的天然柽柳林达2070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1%。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护海洋及海岸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护防潮大堤安全、防止海岸侵蚀,改善脆弱的莱州湾生态系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开花时的怪柳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保护区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堤河以东、防潮坝以北,总面积 2929.28 公顷(约 4.4 万亩),区内陆地植被茂盛、海中生物丰富、空中鸟类繁多,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显著。山东省、潍坊市及昌邑市各级政府及海洋部门于2007年选划该保护区,并于当年10月由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近年来,昌邑市依托科技创新,加强日常管护,多措并举合力攻关,让这片柽柳林生机盎然、铺展出一幅美丽画卷。
揭牌仪式现场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2008年10月25日,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国家海洋局王飞副局长出席仪式并讲话。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济南军区、潍坊军分区、潍坊市政府和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领导以及昌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保护区周边企业法人代表、群众等共 200 多人参加揭了牌仪式。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省海洋与渔业厅、潍坊市、昌邑市领导合影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保护区内丰富的资源
柽柳又名观音柳、西湖柳、红柳,俗称荆条,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下垂,纤细如丝。2005年,科研人员在一次林业调查中发现了这片天然柽柳林。2007年,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获批建立。
保护区生态类型多样,主要有浅水海域、滩涂、盐沼、柽柳湿地等天然湿地类型。区内植被茂盛,生物种类繁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芦苇、翅碱蓬、荻、二色补血草和其他多种植物;有白天鹅、大雁、野鸭、野鸡等多种鸟类;有野兔、獾、狐狸、黄鼬、狸猫等野生动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丰富,有四角蛤蜊、彩虹明樱蛤、长竹蛏、泥螺等。
保护区内天然柽柳林达近20平方千米,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1%,其规模和密度在全国滨海盐碱地区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和旅游开发价值。每年5月柽柳开始抽生新的花序,直到9月的几个月内,保护区内一片花海,花谢花开,三起三落,绵延不绝,在这里,柽柳深深扎根在海边的淤泥滩涂中,连片成林,犹如一道道绿色的海堤,长年抵御着汹涌海水的冲击。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车行盐碱滩路,遇一石碑,刻有《柽柳林记》:“柽林之大,弗知其际也!”登观景台,驻足远眺,如碑上所述,一棵棵柽柳矗立于此,连片成林,莽莽苍苍;远处,大海与白云相接,松软的海滩向远处伸展。
“这是我国大陆海岸发育较好、结构典型、保存完整的天然柽柳林分布区,具有生长面积大、分布集中、生态景观奇特、地理位置特殊等特征,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潍坊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徐莹介绍:“可别小看这一株植物,它是‘碱地之宝’。”
柽柳是改造盐碱地的能手。“它能在盐碱地上生长,有很强的抗盐碱能力,可将吸收到体内的盐分通过泌盐孔排出体外,有效改良盐碱土壤。”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生态管护科负责人王淑芬说。而且,作为一种宜林树种,柽柳不但能改良盐碱地,还能防风固沙。
柽柳雪景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它不怕沙埋,即使被流沙埋住,枝条上很快就生出不定根,地上萌发更多新枝,从沙包中钻出头来。柽柳是可以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植物,也是镶嵌在渤海岸线上的‘天然氧吧’。”王淑芬说。
强化日常管护 做好生态监测
保护区成立后,山东省潍坊市成立了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区的管理。管委会为昌邑市政府直属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9人,内设综合科、管护科、技术科三个科室。2009年9月27日,经昌邑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了中国海监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大队,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编制4人,配备大队长、副大队长各1名。
许多年前,由于缺乏海洋科学知识,人们对柽柳的价值认识不足,周边村民常将柽柳砍回家当柴火烧。保护区成立后,昌邑市加强整体规划。保护区管委会成立后制定了《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保护区海监大队切实加大海洋执法监察力度。依托渤海海洋生态修复项目,2015年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开展了《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17年,规划获得批复。
丰富的植被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秋天景象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规划是在对保护区的环境条件、开发和利用现状等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内外保护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着重解决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制定的相关行动计划与措施。”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马玉涛说。
在对保护区进行日常管护的同时,保护区管委会积极申请中央、省级海域使用金支出、渤海海洋生态修复及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柽柳、碱蓬等植物的栽植恢复力度及保护区规范化能力建设的提升。2010年至2015年,共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500余万元,修复植被面积4000多亩,并安装了界碑、界桩和监控设备,建设监管中心1个、标本室1个,购置了一站两机式无人机1架、监测巡护工作船1艘、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一批管理管护设施,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能力大大提升。
“出发!”操控员一声令下,无人机腾空而起,监视图像跃然于屏幕之上。操控员指着屏幕说:“这个新‘战友’巡查效率高,观察还精准!”
保护区不断加大对滨海湿地生物特别是天然柽柳林的保护力度,采取植被稀疏区人工移植、加大宣传和巡查力度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柽柳林遭受破坏和退化的风险,使柽柳林面积逐步扩大,区内生态系统日趋稳定。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自成立以来,保护区陆续开展了一些生态监测。“例如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资源、自然生态灾害、外来物种入侵等情况的监测,并形成相关报告。”马玉涛说,但这些调查也存在不系统、不全面、陆海统筹不足等问题,不足以全面反映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状况。
于是,2018年保护区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开展柽柳林专项生态监测,对保护区及其周边柽柳群落进行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掌握植物群落的整体现状,分析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群落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对资源本底、环境变化心中有数,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保护措施,确保柽柳林生态系统的健康。”马玉涛说。
海滨拾贝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联手科技研究 绘制美丽画卷
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的柽柳林。图片由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提供
10年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人员张威第一次走进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在他的印象中,柽柳主要生长在西北的戈壁荒滩上,没想到竟然能在渤海湾畔看到一片广袤无边的柽柳,让他尤为惊喜,也开启了他与这片柽柳林的不解之缘。
“我们弄清了保护区内柽柳根际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柽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随植被密度变化的演替规律,获得并保存了21株耐盐碱菌株……”张威说,这为后期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滨海盐碱地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保护区内的鸟类
(图片来源:海洋档案)
保护区还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将保护区作为多个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的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建立了昌邑海洋生态与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昌邑站。目前,工作站正在加紧建设,很快,科研人员就不用来回奔波了。
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奔赴昌邑,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王炜根据柽柳具有萌蘖和分枝能力强、越割长得越茂盛的生物学特点,提出柽柳平茬方案,将柽柳离土10厘米处砍掉,让它长出新的枝条。事实证明,经过4年的生长恢复后,平茬柽柳总碳储量比平茬前提高了80%以上。
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的柽柳林。图片由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提供
为吸引更多专家学者为保护区生态保护做贡献,昌邑市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举办海岸柽柳论坛,并就柽柳在沿海滩涂的生态屏障作用和柽柳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
“要依托科技创新助推保护区实现新突破,持续加大管护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健全完善监测体系,与科研院校联手开展科学研究,加以科学管护利用,这颗渤海湾畔的‘绿珠’,定能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昌邑市委副书记、市长孙波说。
END
来源:
1.李蕊. 渤海湾畔 林海现生机[N]. 人民日报,2023-02-21(014).
2.王斌. 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揭牌[N]. 中国海洋报,2008-10-31(001).
3.“南红北柳”:山东柽柳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诞生记[DB/OL].今日头条,2021-12-08
4.最美保护区评选19|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山东省)[DB/OL].观沧海,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