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记忆歌诀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膀,小趾肾经胸包镶。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二、经穴个数及起止穴
(1)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本经首穴中府,末穴少商,左右各11穴。
(2)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本经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左右各20穴。
(3)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本经首穴承泣,末穴厉兑,左右各45穴。
(4)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本经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
(5)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本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左右各9穴。
(6)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本经首穴少泽,末穴
听宫,左右各19穴。
(7)足太阳膀胱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本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左右各67穴。
(8)足少阴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本经首穴涌泉,末穴俞府,左右各27穴。
(9)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本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左右各9穴。
(10)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本经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左右各23穴。
(11)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本经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左右各44穴。
(12)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本经首穴大敦,末穴期门,左右各14穴。
(13)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有阴脉之海之称,起于胞中,止于下颌,首穴会阴。末穴承浆,共24穴。
(14)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又称阳脉之海,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沿脊柱内侧直行至头部,再向下至上齿正中龈交,共28穴。
记忆歌诀
手太阴肺十一穴,首穴中府末少商;
阳明大肠整二十,首穴商阳末迎香;
足阳明胃四十五,起于承泣厉兑终;
足太阴脾二十一,起于隐白大包终;
心与心包皆为九,小肠十九焦廿三;
心经极泉至少冲,心包天池至中冲;
小肠少泽上听宫,三焦关冲丝竹空;
膀胱最多六十七,睛明向下走至阴;
少阴肾经二十七,涌泉向上进俞府;
少阳胆经四十四,瞳子髎和足窍阴;
厥阴肝经一十四,大敦向上扣期门;
任脉三八二十四,起于会阴承浆止;
督脉四七二十八,起于长强龈交终。
三、五输穴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方便应用,五输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凡属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总结如下:
阴井木,阳井金;
阴荥火,阳荥水;
阴输土,阳输木;
阴经金,阳经火;
阴合水,阳合土。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记忆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知己;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桥;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四、十二原穴
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岐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原穴是人体穴位中非常重要的穴位,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治疗十四经脉一切伤痛、久年内伤。
原气也就是元气;原是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肾,这种肾间的动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也就是生命的最根本的能量。
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通过三焦的通路传遍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
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可以推知脏腑的疾病,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原穴基本分布在腕关节、踝关节附近,在手掌指关节和足跖趾关节之后。
十二原穴出于四肢关节部位。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都可以用来主治五脏的疾病,这就是远道取穴,治病效果反而很好。在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中的原穴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365节经气集中的部位,就是说,十二原穴是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中最重要的穴位。
五脏发生病变,就会反映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属的内脏。只有明确了各原穴的特性,观察它的反应,才能知道五脏的情况。
五脏的原穴加起来是十个。还有两个原穴是膏和肓的原穴。“膏”就是心尖的脂肪,“肓”指心脏与膈膜之间。
膏的原穴是鸠尾,在胸前剑突下半寸,属任脉,单穴。
肓的原穴为脖胦就是气海、下气海,在脐下一寸半,属任脉,单穴。
左右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及鸠尾、气海,这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送在体表的地方,所以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针刺原穴能使原气强盛,并通达相应地脏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维护生命的正能量,抵抗治愈病邪的作用。
拍打原穴可提高免疫力
手上的原穴(太渊、大陵)
脚上的原穴(太白、太冲、太溪)
用右手拍打左手腕内侧,再用左手掌拍打右手腕内侧,拍打完手上的原穴,再拍打脚上的原穴,拍打脚的内踝和外踝周围的地方,还有脚趾后方,范围可以大一些,这样就基本上把每只脚上的三个原穴拍打到了。
拍打到皮肤微红,有人会出痧;拍打后有微痛,但会觉得很舒服,就是合适的。如果觉得很痛不舒服,就是过了。所以拍打时注意力度,以自己可承受的力度为宜。
拍打十二原穴能调动全身原气,提高人体免疫力,坚持会有惊喜
记忆歌决一:
十二经脉各有原,脏腑原气过止处,
阴经原穴以输代,阳经原穴在输外。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记忆歌诀二:
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
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
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
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
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
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
简化后的记忆歌诀:
肺原太渊大合谷,胃经冲阳脾太白;
心原神门小腕骨,膀胱京骨肾太溪;
心包大陵焦阳池,胆原丘墟肝太冲;
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
五、十五络穴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胀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急性炎症,刺络穴出血,亦有良效。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二经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鸠尾、长强、大包三穴,均为十二经脉与任,督脉,脾之大络与正经循行相别区部位之穴,所以“一络通二经”。
记忆歌诀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厉当,手少阳络外关住;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奇;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六、十二俞穴
十二俞穴: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肾俞、厥阴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又称十二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目前对于背俞穴的治疗方法有毫针、电针、针刺拔罐合用、温灸、拔罐、梅花针、按摩、挑刺、刺血、拔罐刺血合用、埋线、药物注射以及贴药等。
一般急性痛症多用毫针配合电针,慢性病症多用温灸,皮肤病症多用梅花针和拔罐刺血合用,神智性病症多用毫针配合梅花针,药物注射和埋线疗法运用于各类病症。针刺时应谨慎小心,因为背俞穴邻近内脏重要器官。
古代针刺背俞穴都较浅,均刺3分深左右。现今一般在十二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可斜刺5分~1寸深;在十二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可斜刺1~1.5寸深。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之处,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相当于诊治疾病的试纸。
记忆歌诀
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俞十,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椎旁三焦俞,
肾俞却与命门齐,十四椎旁立分明,
十六十八大小肠,膀胱俞与十九平。
七、十二募穴
五脏六腑相对应十穴加上石门与膻中
中府【肺经肺募】天枢【胃经大肠募】
中脘【任脉胃募】章门【肝经脾募】
巨阙【任脉心募】关元【任脉小肠募】
中极【任脉膀胱募】京门【胆经肾募】
膻中【任脉心包募】石门【任脉三焦募】
日月【胆经胆募】期门【肝经肝募】
乳房下方有4个募穴分别是:
期门(肝募)
日月(胆募)
章门(脾募)
京门(肾募)
这四个募穴不是垂直的,而是外八字状。
任脉上有六个
脐上三个分别是:
中脘(胃募)
巨阙(心募)
膻中(心包募)
脐下三个分别是:
石门(三焦募)
关元(小肠募)
中极(膀胱募)
肚脐旁开2寸的天枢(大肠募)
锁骨下方的中府(肺募)
记忆歌诀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肝胆日月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有密切的关系,故其可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如章门主治五脏病,以肝脾病为主;
中脘主治六腑病,以胃肠病为主;
膻中主治气病,以调气理气为主;
膈俞主治血病,以止血活血为主;
阳陵泉主治筋病,以痿痹挛瘫为主;
大杼主治骨病,以骨节强痛为主;
悬钟主治髓病,以瘫呆萎麻为主;
太渊主治脉病,以调畅血脉为主。
八会穴组成: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记忆歌诀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气会膻中脉太渊。
九、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可说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十六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十六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血两伤等。
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十六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如胃痛取梁丘,吐血取孔最等。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蹻、阳蹻也各有一个郄穴,即孔最(肺)、温溜(大肠)、
梁丘(胃)、地机(脾)、
阴郄(心)、养老(小肠)、
金门(膀胱)、水泉(肾)、
郄门(心包)、会宗(三焦)、
外丘(胆)、中都(肝)、
交信(阴蹻)、跗阳(阳蹻)、
筑宾(阴维)、阳交(阳维),
合称十六郄穴 。
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记忆歌诀
郄为孔隙义,本是气血聚,
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医,
胃经是梁丘,脾应地机宜,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寻,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系,阴维筑宾知。
十、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称下合穴。是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
《素问.咳论》:“治腑者,治其合。”说明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病证。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小腹痛;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等。
记忆歌诀一:
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
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穴是委阳,
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记忆歌诀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一、八脉交会穴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肢部有八个经穴通于奇经八脉,称为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或“八脉八穴”。
八穴的记载首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当时称“交经八穴”。此后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和徐凤《针灸大全》始称此为八脉交会穴。这里所说交会是脉气相通,不是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分布路线上直接交合。位置在肘膝关节以下。
八脉交会穴可以治疗各自所属经脉的病证,也可以治疗所相通奇经的病证。另外可将八脉八穴配合八卦以按时取穴治病。
十二、四总穴歌诀(二十四穴歌诀)
记忆歌诀
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留。
心胸内关谋,胁肋寻支沟;
酸痛找阿是,筋伤阳陵搜。
虚寒补中脘,妇科三阴交;
退烧少商宜,降压大椎妙;
中风取十宣,脱症灸百会。
急救掐人中,救心刺中冲。
落枕针后溪,踝伤泻丘墟;
腹泻天枢灸,解表寻曲池。
臂举不自如,太白加灵骨;
感冒兼重咳,风门与肺俞。
注: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