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地震发生的频率是多少?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发生较大地震后,往往会发生余震,余震的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有哪些?
1、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为地球表面或内部的振动造成的地面振动,可由自然现象如地壳突然运动、火山活动及陨石撞击引起,亦可由人为活动如地下核试验造成。
我们通常遇到的地震大多都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断层错动引起的,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一般多久会发生一次地震呢?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次数极少。
3、突发地震怎么办?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还是人类尚无法避免或控制的自然灾害,它往往事发突然、逃生时间短,我们只有掌握自救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清醒理智地采取正确措施把伤害降到最低!
在不同的场合,该如何第一时间科学避震呢?
如果你在室内
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被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蹲下,寻找掩护,抓牢——利用写字台、桌子或者长凳下的空间,或者身子紧贴内部承重墙作为掩护,然后双手抓牢固定物体。如果附近没有写字台或桌子,用双臂护住头部、脸部,蹲伏在房间的角落。
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例如灯具和家具。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地震中的大多数伤亡,是在人们进出建筑物时被坠物击中造成的。
要意识到可能会断电,火警以及自动喷淋装置可能会启动。
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如果你在室外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
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之类的东西。
如果你在开动的汽车上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不要试图穿越已经损坏的桥梁。
地震停止后小心前进,注意道路和桥梁的损坏情况。
如果你被困在废墟下
不要点火柴。
不要向周围移动,避免扬起灰尘。
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
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因为喊叫可能使人吸入大量有害灰尘并消耗体能。
外出避难时
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在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以免造成踩踏事故。
4、余震的活动特点及防范措施有哪些?
余震的活动特点
地震发生后,能量的释放有一个持续和衰减的过程,所以在大多数较强地震发生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会发生的震级较主震相对低的地震,被称为余震。
余震活动的总体特点之一是在多数情况下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相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余震活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衰减。
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持续几个月,而有的可能持续十几年或更长时间。
在我国,根据地震频率和释放能量的不同,通常将地震分为三种类型:
1. 孤立性地震:是指一次大地震之后,余震强度相对很弱,数量不多;
2. 主震余震型:是指余震强度相对较弱,数量较多;
3. 多震型:是指主震为几次强度接近的事件,而且余震数量很多。
统计表明,在我国大陆地区,80%的中强以上地震为孤立型和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就是说,大约80%的5级以上的地震之后,后续余震的震级和活动水平都不会高于主震。
余震来了之后怎么办?
专家提醒,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以掉以轻心。
一是要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例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必须远离这些区域。
二是要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5、震后自救常识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你在三脚架区,可以利用旁边的东西来护住自己,以免余震再次伤害自己,再把手和前胸伸出来,把脸前的碎石子清理干净,让自己可以呼吸,等人来救自己。
6、震后互救秘籍
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
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注意倾听被困者的呼喊、呻吟或敲击声,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先确定被困者的位置,特别是头部的位置,再开挖抢救,以避免抢救时造成不应有的损伤。
▷先抢救容易获救的被困者,如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
▷抢救时,要先使被救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其口鼻内的灰土,防止窒息,进而暴露其胸腹部。
▷对于埋压时间较长的幸存者,要先喂些含盐饮料,但不可给予高糖类饮食。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被救者的头部和眼睛。
▷对怀疑有骨折或颈椎、腰椎受伤的被救者,抢救时一定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二次损伤,要设法暴露其全身。
▷对被抢救出来的幸存者,应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进行现场救护。
7、防地震,平时应该做哪些准备?
除了储备自救常识外,做好物资储备准备工作,也能将灾害的损失减少至最低。建议在家储备的应急物品包括但不限于:
▷水,每人每天至少需储备 3.8 升的水,备够 72 小时之用,建议买一些瓶装水,要注意保质期;食品,准备足够 72 小时之用的听装食品或脱水食品;
▷应急灯和备用电池;
▷便携式收音机等,或无线对讲机;
▷急救箱,含有备用急救药物,急救手册、或手机下载可离线使用的急救知识 ;
▷家用灭火器;
▷宝宝用品,包括奶粉、尿不湿、必备日用品等;
▷卫生用品,如卫生纸和女性卫生用品;
▷重要文件和现金,证件的复印件;
▷工具,管钳、扳手等,打火机,用来呼叫援救人员的哨子;
▷备一套衣服,以及一个小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