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恶性外来入侵杂草。一是毒莴苣全株有毒。人畜误食可能引起中毒。二是毒莴苣繁殖能力强。每株结实量可达几万粒。三是种子传播范围大。成熟的种子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进行大范围扩散,也可以通过农产品运输、动物毛皮携带等途径传播。四是入侵性强。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已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千里迢迢入境来,不分昼夜拨云开。
成功路上多磨难,耐得孤单万事哀。
**名称:**毒莴苣
**拉丁名:**Lactuca serriola
**分类地位:**菊科 Asteraceae莴苣属Lactuca
**别名:**野莴苣、黄花莴苣、锯齿莴苣。
识别特征:
1、株高可达200cm,茎直立,中空,有乳汁,茎基中部具黄刺。
2、叶互生,无柄,基部箭形抱茎,顶生叶披针形,全缘或仅具稀疏的齿状刺,茎生叶叶片缺刻大(偶有无缺刻者),呈羽状深裂,2-4裂片,裂片月牙形,边缘具齿,叶背面中脉上着生一列直刺,刺毛黄色。
3、头状花序,于茎顶排列成疏松的圆锥状,舌状花淡黄色,每朵花有舌片16-20个,花开时间约为早晨7:00-9:00。
4、每个总苞中含22-26个瘦果。瘦果长,灰褐色或黄褐色,倒卵形或椭圆形;长(不含喙)约3.0mm,宽约1.5mm;表面粗糙,背面具5-6条纵棱,腹面具5-7条纵棱;两面扁平常向一面弯曲,形成凹凸面;顶端喙明显,呈细线状,长4-5mm,末端膨大,后成圆盘状,污白色衣领状环,两圈,周缘着生冠毛,中央圆锥状花柱残基;冠毛白色,微锯齿状,长3-4mm。基部收缩,基底平截或斜截,种脐位于基部,污白色凹陷,中央常有果柄残基。
**国内产地:**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在威海,毒莴苣的首次发现地点位于威海市环翠区里口山山脚下铁路高架桥两侧(北纬37°28′46″,东经122°6′28″)。发现地点海拔107m,土质为建筑粘沙土,主要植被为杂草,零星发生。经进一步对威海部分地区调查,在红叶谷附近路边(北纬37°28′40″,东经122°6′38″)、抱海花园小区附近(北纬37°28′42″,东经122°7′2″)、威海九龙湾公园东部(北纬37°25′35″,东经122°10′35″)等地块均有零星发生。接下来经过两个生长季的调查观察,威海大部分地区都已发现该物种的生长。最高处在海拔323m的里口山凉水湾(北纬37°28′49″,东经122°5′13″),最低处在海岸边的社区内均已发现毒莴苣的生长繁殖。舟山发现大量发生。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恶性外来入侵杂草。一是毒莴苣全株有毒。人畜误食可能引起中毒。二是毒莴苣繁殖能力强。花数多,开花时间短,花期长,传粉率高,每个总苞结实22-26个,每株可生长几百个至几千个总苞,每株结实量可达几万粒。三是种子传播范围大。毒莴苣的瘦果带冠毛,且表面粗糙,成熟的种子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进行大范围扩散,也可以通过农产品运输、动物毛皮携带等途径传播。四是入侵性强。毒莴苣植株高大,是一种高光效果植物,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可生长在各种土壤中,常见于废弃地、放牧草场、农田、果园、马路旁、铁路旁、人行小路等沙质粘土、沙壤土、淡黑钙土等地块,也可在林间山地、社区草坪中生长繁殖。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抢占其他植物的水分、养料、阳光等作为生长基础,适应力强,该植物不仅喜欢干燥的环境,在潮湿的耕地上也能生长。已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国外分布: 原产欧洲,1860年传入北美,目前分布于奥地利、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俄罗斯、斯堪迪那维亚半岛、埃及、智利、阿根廷、黎巴嫩、伊拉克、伊朗、摩洛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亚、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蒙古、墨西哥。
**生境:**山地、平原、滩涂、田间皆可生长。
**物候期:**花果期7-9月。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
编辑: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