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 副秘书长
审核:张建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脚踝肿痛的情况,尤其是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稍不留神就容易扭伤脚踝。此外,严重的碰撞、疾病等也会引起脚踝肿痛。
那么,脚踝肿痛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一、脚踝肿痛的原因
脚踝肿痛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外力引起的,二是由自身疾病引起的。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引起脚踝肿痛。
1.外力引起的脚踝肿痛
包括日常行走或运动中的扭伤、意外事故中的严重碰撞等,脚踝会出现淤血、肿胀。如果患者没有骨折,治疗方法以促进微循环畅通为主,受伤48小时内,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冷敷,不要按摩;在受伤48~72小时后,才能对受伤部位进行按摩或热敷,促进血液微循环,保证患处尽快恢复正常。
这种类型的脚踝肿痛虽然发生迅速,但往往只要采取针对性治疗,疼痛、红肿等症状很快就会消除。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自身疾病引起的脚踝肿痛
有不少疾病都可以引起脚踝肿痛,比如:
心血管疾病可能会伴随脚踝肿痛,一般是单侧肿(痛)。这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会使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血液回流受到阻碍可能会出现下肢水肿、脚踝肿痛等情况。
高血压会间接引起脚踝肿痛。当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时,就会破坏肾血管,导致肾血供不足,进而引起肾损害,而当身体内多余的液体无法通过肾排出时,就容易在下肢聚集,进而引起脚踝水肿或疼痛。肾脏疾病不仅会直接引起脚踝肿痛,还会加重高血压,从而进一步加重脚踝肿痛的情况。
腿部静脉疾病,无论是静脉血栓还是静脉曲张,都有可能引起脚踝水肿,甚至疼痛,有时疼痛出现在一侧,同时痛侧小腿还有肿胀和压痛感。
除此之外,局部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和痛风等疾病也可引起脚踝肿痛,这种类型的脚踝肿痛一般比较持久且难以彻底消除,除非引起肿痛症状的疾病能先治愈。
3.其他原因引起的脚踝肿痛
饮食习惯不当也会引起脚踝肿痛,如食盐摄入过多,或饮食不规律和缺乏营养。
某些药物(特别是一些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导致脚踝肿痛。
这种类型的脚踝肿痛发生比较缓慢,如果能调整饮食习惯或改用可替换的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任何措施,脚踝肿痛也会慢慢消除。
二、 用于缓解脚踝肿痛的镇痛药
由于治疗需要时间,脚踝肿痛患者难免会受到疼痛的困扰,尤其是因疾病引起的脚踝肿痛持久不愈。如果对疼痛的耐受性比较差,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会受到更多损害,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脚踝出现肿痛时,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
目前,用于缓解脚踝肿痛比较适合的镇痛药是非甾体抗炎药,其镇痛作用虽然比较弱,但没有成瘾性。作为一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抗风湿、镇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的缓解。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和塞来昔布等。
不过,非甾体抗炎药在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故在使用时需要咨询专业的医师或药师,根据医嘱服药,同时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应用和长期应用。如果确实需要长期用药,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身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损害[1]。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使用镇痛药的注意事项
虽然镇痛药可以缓解脚踝肿痛,但不是所有人或所有情况下都适合使用镇痛药。
首先,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肝功能不全者、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细胞减少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以上人群应禁服或慎服非甾体抗炎药。
其次,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再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必要时应对不良反应给予合适的处理。
再次,用药期间不宜饮酒,否则会加重对肠胃道黏膜的刺激;不宜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因为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叠加。
最后,不能盲目地认为非甾体抗炎药中的新药、进口药、价格高的药不存在安全隐患。用药前应主动询问医生,每个人的危险因素不同,尤其是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时,不建议长期服用新型的选择性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等[1]。
参考文献
[1]张剑勇,李博,罗新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教育与就医指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