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直在被抨击和否定的新冠灭活疫苗有效性,这项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发表的荟萃分析给出了比较积极的结果:
这篇荟萃分析纳入了28项研究,样本量超过3200万人,报告了在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27日期间使用任何被批准的新冠灭活疫苗全程接种后的保护效力(efficacy)或保护效果(effectiveness)的估计数据,以下统称为“有效性”。
*以下数据中,OR值代表风险(数值越小越好),I²代表异质性
研究证据表明,灭活疫苗对早期新冠病毒变异株(Alpha,Delta)导致的所有感染(下图,OR 0.53,95%CI 0.49-0.57,I2=90%和OR 0.31,95%CI0.24-0.41,I²=0.0%)
图源:论文原文
和有症状感染(图2,OR 0.21,95%CI 0.16-0.27,I2=28%和OR 0.32,95%CI 0.016-0.64,I²=98%)以及更近期出现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Gamma、Omicron)会导致灭活疫苗有效性下降。
图源:论文原文
不过,尽管对住院的有效性估值(图3,OR 0.44,95%CI 0.37–0.53,I²=0%)不一致,
图源:论文原文
但对新冠感染相关ICU入院(图4,OR 0.21,95%CI 0.04–1.08,I²=99%)
图源:论文原文
和死亡(图5,OR 0.08,95%CI 0.00–2.02,I²=96%)的有效性仍然很强。
图源:论文原文
因此,即便是仅接种过2针新冠灭活疫苗实际上也大幅降低了感染后进入ICU和死亡的患者数量,但在各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出现后,灭活疫苗对于所有感染或有症状感染的效果确实不够理想。
这并非代表灭活疫苗就够了,反而是证明了未来针对所有感染、有症状感染、住院的保护仍需要经典工艺以外的疫苗技术以及基于变异株抗原制备的疫苗才行。
就像世界卫生组织此前提到的,建议用XBB.1(不包括XBB)之后的抗原制备疫苗,包括XBB.1.5或XBB.1.16,但如何兼顾安全性及有效性(或免疫原性)数据充分以及审批效率从而让疫苗能够更早惠及更多人,或许这是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做出决策的关键点。
要知道,直到现阶段我们的“高质量研究”仍还在拿原始毒株去测几何平均滴度,缺少效力和效果研究(比这篇灭活疫苗文章早几小时发布在《柳叶刀-感染病》的另一篇关于mRNA疫苗异源或同源加强的2b期研究是少有的包含rVE和变异株免疫原性以及细胞免疫的研究,也建议阅读),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除此之外,我们至今仍然是追着病毒跑,广谱性疫苗和广谱性中和抗体仍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产品——即便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广谱性抗体(最新研究是对XBB.1.5的中和活性未下降且难以逃逸,下图)已经发现快1年的时间了,仍没有任何实质进展。
愿天下无疫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附,文中提到的相关研究:
原文: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activated vaccines against symptomatic COVID-19, severe COVID-19, and COVID-19 clinical outcom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世卫建议:Statement on the antigen composition of COVID-19 vaccines
2b期研究:Safety, immunogenicity, and efficacy of the mRNA vaccine CS-2034 as a heterologous booster versus homologous booster with BBIBP-CorV in adults aged ≥18 year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2b trial
抗体数据:ACE2 binding and antibody evasion in enhanced transmissibility of XB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