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扔东西”在物质条件较好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了一种“时代症结”,似乎现代人对物品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爱。心理学上将这种不停添置新东西时,还不舍得扔掉旧物的现象称为“囤积”。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与囤积相关的几个问题。
人人都是“仓鼠转世”?到底什么人喜欢“囤积”
曾经有研究表明,创伤经历会导致囤积行为。有些人对这些杂物投注了强烈的情绪或情感能量,同时,那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高标准、优柔寡断、控制需求的人,尤其对那些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人而言,更是会将物品的囤积被视为一种补偿。
与此同时,人际关系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以物品作为替代和精神寄托行为。积攒的物品象征着与往日愉快回忆和美好时光的链接,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物品还会成为自我延伸的一部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在2013年发现,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想象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时,激活的脑区与想象“自己”时相同。有些人会为自己喜欢的物品命名,在命名的过程中,就给物品灌注了自己的品质。
然而,喜欢囤积的人未必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生活在“脏乱差”环境中的宅男,事实上,喜欢囤积的人也许对干净有序的更强烈的需求。
什么程度的囤积就算疾病了?
当囤积问题严重到开始让人无法在家中生活得舒适安全,它就成为了问题。《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收录了囤积癖或强迫囤积的诊断分类,需要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被确诊为囤积者。
囤积并非全然是贬义的,囤积症患者和物品的关系往往代表着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连结。美国心理分析师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当婴儿开始意识到母亲外在于自己,他会逐渐找到一种代替母亲的“过渡客体”,灌注自己的情感,把它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可以帮助他离开家,和其他人类朋友建立关系。这就是一个从和物体的关系发展到和其他人之间的关联的过程。
配图来自图虫网
除此之外,在心理咨询临床中他也经常发现有人在经受重大的情感创伤后,会沉迷于和动物的交流或大量囤积物品,囤积在此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解决囤积背后的情感冲突才是根治这一障碍的有效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药物治疗对于囤积癖没有效果,仅对囤积癖治疗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切记,服用药物前务必咨询医生或精神病学家,若在服药期,在未与医生事先讨论的前提下,并不提倡停药行为。
信息社会的囤积症——“爱收藏文章”也是病?
囤积症在信息化社会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比如,订阅上百个公众号,每日接受消息轰炸;在各个平台收藏百条文章,却没有点开过等等,这些如今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常被称作数字囤积症。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信息收藏与囤积症呢?
威斯康辛大学的教授奥拉维茨的看法是:“数字囤积并不是说我们储存了多少信息,而是我们对数据有没有一种切实的掌控感,如果有,就不是囤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没有到“数字囤积症”的诊断标准,长期积压文件或望不到头的收藏清单都会催生焦虑感,当大脑额叶信息过载时,就会影响思考、计划,并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因此,为了您的身心健康,不妨定期收拾一下电脑,清理不需要的文件,这对提升工作效率与保持情绪状态均有好处。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唐义诚
审核: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