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一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23年今年4月份,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为20.4%,首次突破20%。与此同时,202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史上最高的 1158 万。
而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而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至25岁人群心理健康指数均低于其他年龄段。
这几组数据叠加在一起,不由得让大家对今年毕业季的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关注,但是拯救大学生抑郁不能停留在喊口号,需要能上手的实操指南,掌握正确科学的应对办法,避免走弯路。
“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背不了的锅
面临经济放缓、学历贬值、内卷空前的困境,大学生的焦虑并不能简单粗暴的归结于“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从校园到社会,面临着两个游戏规则差别很大的世界,给生存体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相和人格还在成长中,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受挫后就容易感受到心理创伤。
而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强,总是能利用最新的资讯,在医生指导和自我学习下能够快速了解和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但是也要警惕盲从,不要跟风社交媒体,说到这里,可能要问“×乎“、“某某书”、“某音”上分享的抑郁症治疗是否靠谱?例如近来被不少博主追棒的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到这里,我们又得回到问题的本质:治疗抑郁症到底是在治疗什么?
被确诊为抑郁症后,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三种神经递质的紊乱有关,它们在人的大脑中分别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比如:5-羟色胺(5-HT)对抑郁的改善和情绪改善起主要作用、去甲肾上腺素(NE)改善患者思维和活动的灵敏度、多巴胺(DA)促进患者的认知、快感和兴趣。如果这些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功能失调了,就会让人对高兴等情绪毫无反应,相反会对负面情绪过度反应,认知功能减退,导致深陷负面情绪泥潭。
什么是“三通道”?
那么问题来了,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大多只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有再摄取作用,使用后虽然症状会有改善,情绪不那么低落,但患者治疗后残留症状发生比例约为30%~50%,仍存在愉悦感缺失、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等临床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病程倾向于慢性化,加大治疗难度。
因此几十年来,医学界一直期待能够解决残留症状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问世。直到去年11月,1类创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的获批上市,带来了新的希望——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其对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这三大递质均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换句话说是“三通道”。
那么所谓的“三通道”,在临床治疗上又意味着什么呢?要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一下抑郁症药物研发简史。
抑郁症药物研发简史
对抑郁症治疗的探索,最早还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发现可卡因可让人产生愉悦感,对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也就此拉开序幕。
按照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划分,抗抑郁药可分为MAO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TCA(三环类)、SSRI(5-HT再摄取抑制剂)、NDRI(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SNRI(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上世纪80年代,SSRI被研发出来并试用于临床。随后,NDRI被研发出来;SNRI则出现于1990年代,代表品种为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由于能同时阻滞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被广泛应用。此外,围绕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科学家们还研发出了NARI、SARI、SSRA、NaSSA等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抗抑郁药主要由SSRI类、SNRI类和NDRI类药物构成。简而言之就是,针对这三种神经递质的调节,市面上的药物要么是单通道单打独斗,要么是双通道组合二缺一,就是缺一个三管齐下的终结者。
“多巴胺”的解放
多巴胺被誉为“快乐激素”,在大脑里起犒赏作用,这个激素会让人表现得活跃、积极,也容易产生动力。过去很多年,临床上一直期待对多巴胺有干预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问世。
根据官方数据, 2022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年会上发布的若欣林® III期临床显示,临床前作用机制研究证明其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这是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抑郁症治疗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目前市场中唯一的5-HT/NE/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从而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
一位自高考后便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大学生患者,在拿到心仪的offer后,在自媒体上分享:“在毕业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包括找工作,终日躺在宿舍里不想动。后来用了若欣林®,终于找回了对生活的动力,感觉自己重新活了过来。”
只是,新药价格不菲,这点对大学生群体尚不是很友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解开“多巴胺之锁”的好药问世,让大学生们在历经涉世之初的彷徨后,依然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