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军方测试赫尔墨斯多功能导弹系统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悉,赫尔墨斯导弹设计用于摧毁坦克和装甲车辆、建筑物和飞行器,那么其性能究竟如何?它又是如何做到海陆空“通吃”呢?
海陆空“多面手”
赫尔墨斯导弹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由图拉仪器设计局启动研发的,21世纪初逐渐被外界知晓。
2003年,卡-52武装直升机测试了“赫尔墨斯”-A,并在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公开展示。2015年,图拉仪器设计局宣布,将“已完成的新导弹”引入苏-25攻击机配备武器中,并进行了完善设计和测试。
在此后的多年间,“赫尔墨斯”-A通过了大量相关测试,已经进入批量生产的准备阶段,但随后因不明原因,其批量生产一直未进行。
“赫尔墨斯”导弹
在20多年的研发过程中,“赫尔墨斯”经过了多次升级,衍生出多种型号。设计之初,尽可能增大射程就成为这款武器系统的主要目标,系统为此引入通过高精度制导和高爆战斗部,力争实现“一击致命”,降低敌人还击的可能性。
“赫尔墨斯”与传统的战术导弹不同,其设计与应用突出了“多平台、多功能、多模式”等特点,通过配备不同部件,可以实现从空中、陆上和水面平台发射,满足不同的战场需求。
作为多功能导弹,“赫尔墨斯”有3个主要型号,分别是兼顾防空和对地打击的车载发射型“赫尔墨斯”-S、由海上平台发射的“赫尔墨斯”-K、由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发射的“赫尔墨斯”-A。
坦克的致命威胁
“赫尔墨斯”是两段式导弹,由火箭助推段和自主飞行段组成,最大飞行速度约1300米/秒。其火箭发动机采用“用后即抛”结构,不仅让弹体重量大幅度下降,还能有效降低空气阻力。正是依靠这种在多级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上常用的设计,“赫尔墨斯”的射程可达100公里,还具有出色的打击精度和抗干扰性能。
该导弹采用惯性/无线电指令复合制导:在飞行初段(距离发射点5~18公里),导弹采用惯导;当打击目标距离在40~100公里之外时,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飞至目标区域后,全自动导引头“接班”,捕获锁定目标,发起攻击,实现了“发射后不管”。由此,100公里范围内的现代化坦克和装甲车辆、建筑物、水面舰艇、低速飞行器等多种目标都将受到致命威胁。
根据不同的战场需求,“赫尔墨斯”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引头,包括半主动激光、红外、主动雷达或复合制导模式。
据图拉仪器设计局介绍,使用红外/雷达导引头时,该导弹可以同时发射12枚,短时间内摧毁大量目标;使用半主动激光导引头时,“赫尔墨斯”可以对6个目标实施齐射打击。该导弹在发射后中段飞行途中,还能够根据指令进行变轨,实现对射程范围内的任意目标进行灵活打击,最大误差约为1.5米。
反坦克作战历来受到俄罗斯军队重视,“赫尔墨斯”号称单枚导弹就可摧毁国际主流坦克。
为保证远距离反坦克作战效果,设计单位在早期型“赫尔墨斯”-A的20公里射程基础上,又试验了25公里射程和100公里射程的版本,并配备了28公斤重的高爆杀伤战斗部。
为了适应昏暗复杂的战场环境,在无人机或车载激光指示器照射下,“赫尔墨斯”具备夜间打击能力,其射程和精度不会因光线昏暗而大打折扣。
更进一步,改进型“赫尔墨斯”2.0版本将配备速度更快的导弹,使得作战能力提升至原型的2.5倍。
近期,俄罗斯军队逐步增大了制导武器的使用数量和频次,对手重点弹药补给站和燃油库频遭重创,彰显了打击效果,也对俄军新式制导武器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看来,赫尔墨斯导弹系统的演变过程体现着一种新趋势,即多用途战术导弹已成为未来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制导系统、控制系统、战斗部等关键设备技术进步,一些反坦克导弹具备了打击低空直升机的能力,某些防空导弹能够打击地面、水面目标。展望未来,在初始设计阶段就刻意“模糊”用途的导弹将会发挥更大的作战效能。(作者: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