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了
一杯冰水喝下去透心的凉
何止一个爽字
但总有人在你身边提醒:
“喝冰水对肠胃不好,要少喝”
“热水暖胃还对身体好,要多喝”
冰水真的很伤胃吗?
热水又真的是“良药”吗?我国肠胃病高发
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
冰水真的伤胃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喝冰水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等问题,所以将冰水看成是“洪水猛兽”。事实上,胃部不适并不能只怪冰水。
凉的东西穿过口腔、食道,到胃里时已经没那么冷了,特别是含在嘴里慢慢吃或吃得很少的时候,一般不会达到伤害肠胃的地步。
而人又是恒温动物,身体有一套严密的温度调节机制,胃内温度变化都会控制在0.3℃内——你喝冰水时身体会打颤,就是体温中枢给身体发出信号,通过肌肉颤动产生更多热量来恢复胃内温度正常。
喝冰水不舒服的主要原因
对冷的东西敏感:不同人对于冷的反应和耐受程度不同,一喝冰水就不舒服,可能是因为消化道平滑肌对温度相对更敏感,吃下的冰冷饮食让胃肠道发生了痉挛。
水不干净:喝冰水有不适还可能与水不干净有关,水中若有一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就可能导致腹痛、腹泻。
不适合喝冰水的人群
虽说冷水、热水本质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以下这些人群,还是要多加注意:
本身胃肠道不好的人群
比如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肠胃消化功能不好、或者有胃肠疾病的人群。
冰水会刺激胃部血管出现短暂性的收缩以及肠道痉挛,导致胃痛、腹泻等。
有偏头痛史的人群
这些人群在进食一些冰冷食物时,会使口腔黏膜受刺激,进而导致头部以及面部血管收缩,影响神经中枢,引发头痛。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但十分不适。
刚结束运动的人
运动以后,胃肠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此时喝冰水会刺激胃肠道血管、黏膜,使胃肠道血管、黏膜急剧收缩,导致胃肠道痉挛,从而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小贴士
热水也并不是温度越高就越好,过烫的水反而会损伤食管黏膜以及消化道黏膜等,增加罹患食管癌的可能,所以日常饮水、饮食以温和为宜,不要超过65℃。
国人肠胃病高发主要有6个诱因
国人为何肠胃病高发?主要有以下6个诱因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生活在胃部及十二指肠各区域的细菌,它可以引起胃黏膜轻度慢性发炎,甚至引发胃溃疡和胃癌。
而我国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这主要与平时的一些习惯有关,比如餐具清洁不到位、一筷多用、给孩子喂食时喜欢口口相传、喜欢用手直接抓取食品等。
因此,生活中需要严格地重视个人卫生,饭前饭后勤洗手、使用公筷、少吃生食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
喝酒
酒精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饮酒后,乙醇会在胃中储留,可使胃黏膜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进而引发胃痛、反酸等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酒还是能不喝就不喝吧!
高盐饮食
酱菜、腊肉咸鱼、腐乳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传统食物,但这些食物的共性就是含盐量过高。而长期高盐饮食,会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黏膜抵抗力,甚至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穿孔等一系列胃肠道疾病。
并且,部分高盐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硝酸盐,在胃内被还原后,可与食物中的胺结合,形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酸铵等N-亚硝基化合物,从而诱发细胞恶变。
所以每日的食盐量要少于5克,腌制的、加工的食物要少吃,另外,购买包装食品的时候最好看一下配料表,建议选择低盐的。
三餐不规律
饥一顿饱一顿是现代很多人的常态。而如果三餐不规律,胃酸分泌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就容易打破正常的平衡状态,造成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从而诱发消化不良、反酸烧心、胃糜烂、胃溃疡等病症。
因此,平时要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生活习惯,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有助于让胃的运动起搏细胞、胃酸分泌都形成规律,使胃功能更协调。
情绪不稳定
胃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之一。数据显示,57%~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情绪异常。
像焦虑、抑郁、恐惧等压抑性情绪,常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易引发食欲不振、嗳气、打嗝、早饱、饱胀等不适;
而愤怒、生气等较为亢奋的情绪,可导致胃肠高动力反应,引起胃酸分泌、胃肠蠕动增加,诱发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
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学会控制情绪,想生气或者发怒的时候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跑跑步,让自己平静下来;心情不好的时候别自己闷着,和朋友出去逛逛街、旅游,放松一下!
熬夜
据美国洛杉矶医学研究机构的研究发现,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其胃病发病率是一般人的3~4倍!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的胃里缺乏TFF蛋白。
TFF蛋白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种黏液膜,一方面能减少坚硬物质损伤胃黏膜;另一方面,其是弱碱性的,能有效阻止胃酸对胃黏膜的腐蚀作用。
而实验数据显示,夜间熟睡时分泌的TFF蛋白,相当于白天一天分泌的20~30倍。长期熬夜,TFF蛋白分泌减少,胃的保护、修复能力减弱,胃病自然就找上门了。
如何保护肠胃健康
均衡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养生之道,它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向我们的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缓解由于营养不足或过度摄入导致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体重和免疫系统。
要实现均衡的饮食,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膳食成分、食物种类和摄入量。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新鲜健康的食物,例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膳食纤维是我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之一,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有利于便便通畅排出,帮助我们预防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此外,膳食纤维也可以为我们的肠道菌群提供养料,帮助益生菌的繁殖,从而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提高免疫力和预防肠道疾病。
喝足够的水
水不仅是肠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生命的基本之源。事实上,人体的大多数组织和器官都需要水来保持正常的功能和活动。对于肠道来说,水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蠕动是肠道消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将食物通往下一段肠道,使消化过程顺畅进行。缺乏水分时,肠道内的排泄物和废物容易变得干燥并粘连在一起,从而导致疏通难度增加,容易引起便秘。
其次,水可以保持粪便的湿润度。粪便的湿润度对排便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减少摩擦力,有效地减少痔疮和肛裂等疾病的发生。如果身体缺乏水分,粪便就会变得干燥、坚硬,容易造成肛门损伤。
远离烟酒
烟草和酒精对肠道健康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够损伤肠道上皮细胞,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肠道感染的风险。而酒精则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远离烟酒,保护肠道健康。
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减轻便秘的症状。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肠道黏膜细胞的代谢和修复,提高肠道免疫能力。建议每天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车等。
肠道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日常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均衡饮食、喝足够的水、远离烟酒、适当运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使用药物等方式,可以保护肠道健康,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粪便检查、肠镜检查和肠道菌群检测,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肠道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