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幻:**您之前以社团负责人的身份接受过高校科幻平台“社长专访”栏目的采访,这次以科幻作者的身份接受采访,有什么感想?
**汪欣宇:**2017-2018学年,我担任了合肥工业大学斛兵群星科幻协会的社长。那段时间距离我再次接受高校科幻采访的2023年已经有好几年了,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创作也取代社团成了我生活的重心之一。所以第一个感想,大概就是自己的成长获得了高校科幻平台的肯定。我从一个高校科幻协会的社长,转型成了一个之后将会长期参与科幻创作的科幻写手——而这一变化得到了高校科幻的肯定。
在生活中,我喜欢研究机遇和捷径;对于社团管理和科幻创作这两项事业,我也会努力钻研自己的心得。在母校科幻协会担任社长以及之后继续协助管理的过程中,我在管理理论、活动方案等方面有了不少心得,并整理成了《高校科幻协会管理思路》,适合需要外界管理经验参考的中小社团阅读,日后还会不断更新;而对于科幻创作方面,我则抱着另一种态度——我认为创作这件事只有共同的内在规律,但不存在详尽的“通用解法”。这一点我会在之后的问题回答中详细阐述。
实话说,这几年我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作为科幻创作萌新的我,要想取得进步就应该进行大量创作来练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模式;但我习惯于依赖自己一时的灵感和情绪去创作,只是一个“被动”的写手,被机会奴役着而缺乏耐性的写手。我不敢给自己立下宏大的创作计划,又或者拿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写作——因为我害怕没有回报。这种回报,既指物质,也指精神——我害怕缺乏阅历与成熟秉性的自己,还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害怕将大量时间投入创作却无法获得自己认为足够与努力匹配的物质回报。近期,我在生活上屡屡受挫,对我而言人生仿佛已经是指向深渊的滑梯,“怎么走都是向下”——这段时间里,高校科幻采用了我投稿的两篇作品,犹如雪中送炭般给了我继续坚持的勇气。日后我想我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上了。
**高校科幻:**您是出于什么契机开始进行科幻创作的?
**汪欣宇:**高中的时候,我开始接触ACG(看动画),同时也开始接触中国科幻。在那之前,我顶多只看过一些科幻大片。当时正值《三体》热潮,我借来同学的书看完了《三体》,后来也自己收藏了一套。那之后我就想看更多科幻书籍,然后就发现学校书店里每个月都有《科幻世界》,于是又变成了《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再后来,我们班级里搞了个图书角,阅历比较广的同学就搬运了不少优秀科幻书籍过来,比如赛博朋克的祖师《神经浪游者》《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等。这时我就已经从国内、国外,小说、影视、动画等各种角度综合地接触科幻,并且意识到科幻作为题材的魅力,成为自觉的科幻爱好者。
我一开始只是尝试将科幻元素融入作品,最初只是将科幻理解为一种“风格”,停留在审美的阶段。所以我早期的练笔只是在尝试把赛博朋克、蒸汽朋克中经常出现的装备和其他元素写进作品里,增加作品的“时尚度”,然后再讲一个现代故事——其实很多时候都讲不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来,我开始认真思考起了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实际意义,于是开始创作有一定科幻“内核”的科幻,比如之前被刊登在高校科幻公众号的“科幻小说实验室”栏目的《平庸的创作者们》,这时候我已经开始能够“照葫芦画瓢”地重复一些前人对科学技术与世界和社会的关系进行的思考,比如AI对人类劳动的取代与对人类社会的冲击等等,能够将自己对科幻的理解深入到思想内核这个阶段,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元素创作新故事。现在,我在尝试让自己的创作形成一种风格,一种自己能够适应和掌握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我既能为读者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又能为他们带来舒适的“体验”,还能让他们和我一起进行一些“思考”,并把这一切组合成和谐的整体。
**高校科幻:**您认为什么算得上科幻创作?写作、画画、自媒体等算吗?
**汪欣宇:**我对科幻创作的理解比较宽泛——只要能够表达自己对科学、技术与幻想之关系的看法,都可以算作科幻创作。在审美的阶段,比如说对科幻作品中“酷炫”“宏大”的元素发表评论,或是绘制这样的画作之类,就算是科幻创作;在模仿性思考的阶段,比如受前人的号召以自己的笔触去描绘自己对某些科幻命题的思考,当然算是科幻创作;在创造性思考的阶段,比如在某些科幻命题上找到自己能够产生独特想法的子命题进行创作,哪怕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表达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样也算科幻创作。我就是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科幻创作的——所以对我来说,创作的形式就不重要了,动画、漫画、影视和文字只是形式,创作的动机才是本质。即便是在萌芽期的审美阶段,对科幻美学的审视也能引发出对科幻的思考。
我认为,原创文字作品、媒体和评论、艺术和影视作品等科幻创作方式,在整个科幻圈中都有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原创文字作品是科幻的“引擎”,是原动力;媒体和评论是科幻的“燃料”,为创作者提供参照,为创作这个科幻的动力源提供动力;艺术和影视作品是科幻的“外壳”,能够帮助科幻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让科幻融入到其他领域——对中国科幻来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然,有很多创作者和作品同时占据这三样中的好几样,值得我们学习。
**高校科幻:**还记得第一次进行科幻创作的经历吗?
**汪欣宇:**最开始我并不创作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而是喜欢“怪谈”,受ACG文化、SCP基金会系列和克苏鲁神话的影响去想象怪物、超能力和其他奇异的元素。那时候我会幻想吞噬宇宙制造虚无的无名怪物,或者将时间锁定在过去的镜面天堂。
上大学以后,我才开始创作科幻。在校内征文里,我提交了一篇叫做《蒸汽之歌》的作品,描绘了一场蒸汽朋克世界的战斗。后来我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作品,其中有一个《遗落宇宙报告》系列,这个系列的主题是在这个宇宙中被世界遗忘的各种事迹,目前已经有了三个故事:地球毁灭后成为灵魂集合体的人类奔向宇宙尽头(算是对《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模仿),
离开蜂群文明母体后流浪宇宙之间的细胞感叹星空不在乎一切,以及旧时代人类遗落在月球上的AI与新人类之间的彼此猜疑最终导向毁灭——最后这个故事(《月面的监测者》)在哈工大校园征文“远方与星辰”里拿了优秀奖。
现在,我正在创作一个架空世界企划——《黑柩》。之所以说是一个“企划”,是因为它囊括了8个季度的跑团和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未来可能还会有长篇小说,以及只保留基础人物设定而更换世界观的其他故事。近期被高校科幻平台采用的《黑柩:人鱼小队》就是属于黑柩世界观的一个故事。
这三段经历,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
**高校科幻:**写科幻小说时遇到的瓶颈是什么?您是怎样解决的?
**汪欣宇:**太多了——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瓶颈,我现在能写的更多。主要有以下瓶颈:缺乏完整时间创作、创作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识储备不足、不擅长开头、遇到疑惑后容易卡文、缺乏兴趣后容易弃坑。
①缺乏完整时间创作:我很注意记录自己的灵感,然后将灵感留到我的空闲时间去创作。我比较认可分章节式的创作,我们可以将章节划分得足够小,在零碎时间里创作不同的章节。
还有一个我不太推荐的办法——实在感到这次创作后下次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的话,就熬夜吧。为了一篇完整的作品,有时候熬夜也是没办法的,一次写完比多次拿起放下要舒服。
②创作时注意力不集中:首先,创作要有仪式感,要让自己有舒服的创作工具、创作姿势和创作环境——我比较习惯用电脑和手机敲字,尤其是电脑。然后,要去除环境中一切干扰创作的因素,不要同时做看视频之类的其他事情,如果有噪音就使用降噪耳机。再然后就是我个人认为有效的一些小招数了。我认为,人是可以欺骗至少诱导自己的——比如给自己营造一种“我已经不需要分散注意力了”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分散注意力,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需要这么做来获取趣味。目前我觉得听歌,尤其是符合当前创作内容且不带歌词的歌,是一个好办法(当然带歌词也可以,这个分人)。
③知识储备不足:这个没有特殊的办法能提供给大家,只能说年龄越大知识越多——当然,只是和自己相比才存在这么一个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每天给自己划出固定的阅读时间、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了解知识来克服这个困难。尤其是这个“针对性”——这个就不限于传统阅读甚至是阅读了。你可以给自己先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列一个大纲,然后再通过学习来解决它们。应用,是最好的学习——边创作边查搜索引擎也挺不错的。
④不擅长开头:我建议大家去阅读一些和创意写作相关的书籍,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开头方法。我最近就找到一种方法——我们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或者不熟悉我们的作品中的环境,所以才不好开头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塑造出一个“讲述者”,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然后去想象这个讲述者在这个故事世界中是怎样的,他会做怎样的事,他会怎样讲这个故事。就像我们没有鼠标和键盘就不好和电脑互动一样——如果故事是一台电脑,那么讲述者就可以是我们的鼠标和键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来观察我们的故事。
⑤遇到疑惑后容易卡文:“卡文”应该是不少小伙伴在创作过程中最为痛苦的事情。首先,我们要给自己专门划一个空间,可以是一张白纸也可以是电子文档,然后努力记下我们卡文的地方,描述它,然后分析原因——我们要尽可能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而不是在脑袋里想。我们考试做题都会用草稿纸,为什么创作的时候就不用呢?创作也是要用草稿纸的。“卡文”,就说明你遇到了要“计算”的题。这个记录不一定要记得详细,而是可以散乱、零碎,可以只记关键词,关键是自己要看得懂。有读者应该知道“头脑风暴”,这个就是头脑风暴,对抗卡文的一种方式。
⑥缺乏兴趣后容易弃坑:这个要逼自己去重新和反复地阅读自己曾经写过的作品,尤其是已经“弃坑”的,在阅读过程中唤起自己的回忆来恢复对它的兴趣。如果觉得它需要推倒重来,那就大胆地推倒重来;如果觉得它还有救,就分析哪些地方仍有不足,开始改文,改到自己觉得足够通顺想要继续写下去为止。
**高校科幻:**您认为新手写科幻最重要的是什么?有哪些建议?
**汪欣宇:**每个人的知识面、兴趣爱好、观念和信念以及人生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摸索适合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技巧。我的知识面比较宽泛且缺乏深度,集中在时事政治、历史、情感、ACG等领域,所以我的科幻创作会倾向于从这些角度出发,题材倾向于架空历史科幻、着力于现实批判和影射的科幻、讨论意识形态的科幻和着重于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科幻——以我擅长的领域为主,以科幻为辅。由于我缺乏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所以我会在业余时间有意识地积累科学知识,并以自己积累的科学知识逐步提升科幻元素在创作中的比重;由于我的知识体系缺乏垂直领域,所以我会让自己的作品涉及多种元素,用广度来遮盖深度的缺陷;由于我的创作还停留在灵感驱动型的阶段,所以我会在灵感到来之时对它进行记录,并且努力地回味它,反复在脑海里“调用”它,记住它带给我的感觉,这样就算暂时不创作或者不得不暂停后重启对这一灵感的创作,我也能让自己回到灵感到来时的状态。
所以我认为,新手创作科幻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分析,然后扬长避短;努力地用练笔锻炼自己的长,用技巧遮盖自己的短。我们都知道,阅读是锻炼创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但对新手来说,阅读不能乱来。如果新手希望靠垂直知识领域打造优势,那就应该着重于该领域知识的阅读;如果新手希望靠多样性和知识广度来取胜,那就应该着重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交叉领域,甚至可以使用流媒体平台进行碎片化阅读,在阅读时侧重于联想;最容易见效的一种方法是,先计划好自己的当前创作内容所需的知识,然后有目的地去阅读。我很喜欢“跑团”(多人角色扮演桌游),跑团时经常需要边进行游戏边搜索自己能在游戏中利用的知识(让自己的角色变强或者渡过难关),我觉得创作也是一样——打开创作软件之后,同时准备好浏览器,随时搜索你创作时涉及的术语和知识,补充你不知道的部分,验证你感到疑惑的部分,这样才算是对创作有充分的诚意。对于科幻这样依赖各种知识的题材,尤其如此。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个压轴的方法:注意记录灵感。如果你希望在创作上有所建树,那么你必须将记录灵感这件事提到生活中第一位的位置。我现在通常不会将自己的灵感完整地记录下来——我会给自己的灵感起个标题,然后只记标题;或者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只要我记录的时候反复记忆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之后看到标题就能想起它。我一般用手机APP记录灵感;如果来不及或者暂时不想用,我也会记住标题,之后再记上。注重记录灵感的创作者,永远比其他创作者更有前途。
**高校科幻:**在您的作品《黑柩:人鱼小队》中,采用了日记\时间线的方式进行叙述,您认为这样的优缺点是什么?
**汪欣宇:**面向读者来说,这种体裁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心理而不使人烦躁,能够让故事有着清晰明确的情节路线,能够让人更好地代入这个故事。我在这篇作品中以主人公克莱尔的日记为由记录故事,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将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克莱尔身上,而不会产生紊乱无序的感觉。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并且将它们列出,也能让读者无障碍地理解剧情线。缺点是以上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读者认可这种叙述方式的基础上的。一旦读者不喜欢日记体,或者觉得作者对日记体的使用比较失败,甚至对主人公缺乏兴趣,那么主人公的日记就会变成读者眼中的啰啰嗦嗦。
面向作者来说,这种体裁的优点是能够藏拙,能够让作者控制故事的信息表达。站在第三视角的、不与故事互动的“镜头”角度来刻画故事,能够全面地描述不同时空的事件、方便地切换镜头;但是需要有意识地控制信息表达,有时会出现写出来的内容比较冗余、不太匹配其他情节的问题。而日记体则有着这么一个由头:我们写的就是主人公看到的世界,他看到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所以我们只需要代入主人公这一个视角去观察我们的故事,并且写什么都很难会被认为是冗余的。缺点自然也很明显了——在日记体中,我们只能从主人公这一个视角去写故事;使用时间标示也会使得我们在当前片段中只方便写与当前时间点有关联的事情。这种体裁可以帮助新手藏拙,却不适合更成熟的创作者创作群像剧等题材。当然,真正成熟的创作者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体裁和题材有机结合,不畏惧这种局限。
**高校科幻:**一篇中篇小说可以改编成数篇短篇小说,您怎样看待这个说法,在您的作品中行得通吗?
**汪欣宇:**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我可以说正在将《黑柩》这个摇篮中的长篇小说企划改编成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但中篇小说我也不清楚怎样拆开更好。我有这么一种思路:通过这篇中篇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各自的视角来阐述故事,每篇故事都是一篇短篇小说,每篇短篇小说中都会还原故事的不同部分,最终组合成整个故事。
对于我的作品的话,上面这个思路也是能行得通的。《黑柩:人鱼小队》可以被拆分成这样的故事:主人公布莱尔在执行人鱼小队任务前的经历、结识人鱼小队、执行任务并逃出城镇后的最终命运;妮卡与布莱尔的相识、为布莱尔准备的生日宴会之过程和结果、在逃出城镇后自己在小队中做的工作和自身的结局;阿缪尔与妮卡的相识、与布莱尔的相识和互动、在布莱尔死后带领小队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物的部分经历,也就是一部分故事情节“留白”,然后再用另一个人物去观察他,将这部分留白补足。
**高校科幻:**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对他的写作方式存在模仿吗?
**汪欣宇:**我的文学知识比较浅薄,所以说不出“最喜欢”的作家——因为我只阅读过他们的寥寥几篇作品或者一部分文字,不能发表什么有效看法。一定要说的话,鲁迅启蒙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毛主席告诉我要在作品中尽可能“说人话”才能更好地传播作品;加缪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寻找生活中的荒诞;莎士比亚向我展示了悲剧、喜剧和正剧的经典结构;大刘指引我用科幻去讨论现实和未来……我知道的作家很多,但他们都只对我造成了有限的影响——因为我甚至没能通读他们的作品。
我的创作有三个主要面向:批判现实主义、荒诞和悲剧。当我们用文学来隐喻和影射现实,回避现实中不便道明的因素,总结藏在现实的个例中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就走向了批判现实主义;当我们认为事情主观上不该这样或那样发生,但事情终究而且也客观上终将这样或那样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触及了荒诞;当我们感受到客观现实冲击着主观世界,逼迫我们不得不重塑认知或走向毁灭的时候,我们便见识了悲剧。我也不清楚我在这三个面向中会模仿哪些作家——如果有一天我能清楚地说出答案,想必我也已经逐渐成熟了。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想说的话?
**汪欣宇:**对我来说,生活是多变的,创作是终身的,而科幻是无穷无尽的。我写科幻也是希望以后能够靠创作获得物质利益——但迄今为止的每一篇作品,我都是抱着表达自己的心态去创作的。有时候深感现实处境之危险,甚至会以撰写“遗书”这样的心态去创作,努力在作品中表达出我最希望表达的东西。
所以朋友们,去写科幻吧。只要将真心融入到作品中去,那么每一篇作品都不会让你后悔。它们会记录某一个时刻的你。人只有一生,但这短短一生却会留下无数个我们。光是拍照、录像是无法保留完整的我们的——还要写作。无论写出来的东西是拾人牙慧,还是拙劣幼稚,都是我们自己写下的东西,终归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痕迹。一份图像的信息量是几个甚至数十个甚至上百个MB,一份视频的信息量更多,甚至可以用GB来衡量(当然我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以GB来衡量大小的图片)。我们在这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有时候也只能捕捉到少部分的信息,比如自己或他人的样貌——我们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包含的信息量就更小了。而一段文字则往往能够以很少的信息量,将一切当中的精华提取出来,并且保存和被传递到另一些时空。所以,没有什么事比创作更值了。
至于为什么我希望大家来写科幻——因为科技正在改变一切,也即将改变一切。在充斥着AI的世界里发生的恋爱和悬疑故事,难道会和以前的同类故事一样吗?那个世界快要来了——ChatGPT已经来了,绘图AI已经来了,更多的AI已经在路上了。我想在那样的世界里,掌握科幻,有着科幻的创作思维,才能写出更符合时代的故事。为未来做准备,并一起来创作科幻吧。
采访:赵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