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月

非遗与地标科普
原创
该科普账号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领域的科普知识传播。
收藏

2023年6月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月,期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艺术馆、非遗组织、地方政府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举办各种文化和自然遗产推广活动。现就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在该期间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叙说归总如下,该所研究人员认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它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保护自然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号召全社会各界民众共同关注、参与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动行列,为营造良好的保护自然遗产,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氛围作出贡献。专家们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如北京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曲艺、美术技艺、节庆等,如刺绣、陶瓷、雕刻。自然遗产包括自然地貌、人文环境区域,如安徽黄山地貌、四川峨眉山地貌、新疆天山天池地貌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作非遗,他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与场所,上述内容可分成六大类: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有4级非遗保护体系,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2010年以来历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2010年非遗保护人人参与;2011年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2012年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2013年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2014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15年全民保护共享文化遗产成果;2016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2017年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2018年多彩非遗,美好生活;2019年非遗保护,中国实践;2020年文物赋彩,全面小康;2021年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2022年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2023年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截至2022年7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世界遗产名录》中记载的中国世界遗产总数56处,自然遗产总数14处,中国自然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11月16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纪念日,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50年时间里,该公约在在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为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4年以后的1976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了其管辖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并将每年11月的第一周末定为非遗工作者的节日。自此后中国的非遗保护进入并经历了抢救性保护、立法性保护、修复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阶段,“非遗”通过法律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为推动我国“非遗”走向世界,成为当今世界“非遗”资源种类最全面,数量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