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荷兰,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郁金香。其实,荷兰并不是郁金香的原产地。郁金香的原产地在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以及印度的一些山区中。荷兰16世纪末才开始引进、栽种郁金香。从植物分类学角度来看,郁金香属于百合科郁金香属,是长有鳞茎的草本植物。
据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年冬天荷兰闹饥荒,很多难民是靠食用郁金香的球茎得以维系性命。由此,荷兰人对其钟爱有加,更是将其奉为国花。除荷兰外,郁金香还是土耳其和匈牙利等国的国花。
郁金香花原本呈纯色,且不乏美妙动听之名,如烈焰般鲜红的“斯巴达克”、雪白纯净的“普瑞斯玛”、黑夜般深沉的“夜皇后”、淡黄色的“金牛津”、粉色的“声望”,以及水红色的“王朝”等。
后来,在郁金香的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杂色花纹的品种。杂色花的特点是每一花瓣所呈现出的斑驳或条纹不一;颜色多为紫、红、白、黄四色中的两色搭配;形状多样,有的为星形,有的为条形,还有的呈火焰和羽毛状。
杂色郁金香较单色郁金香更令人神醉,荷兰人也因此对杂色花朵更为珍视,甚至在17世纪一度出现了疯狂种植带有杂色花纹郁金香的风潮。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稀品种。
“永远的奥古斯都”就是其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只有“永远的奥古斯都”才配得上世界最美花朵的赞誉。据记载,1637年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售价近七千荷兰盾,要知道当时荷兰人的年均收入才为150荷兰盾左右。
有了这样一笔钱,即便是阿姆斯特丹的河景豪宅也可随意挑选。如果拿荷兰人钟爱的奶酪打比方,那么其价值同二十余吨重的奶酪相当。由此可知,荷兰人对其喜爱到了怎样的一种狂热境界。
杂色郁金香的花格外美丽,但其花纹的出现却难以掌控;甚至即便是由杂色郁金香鳞茎长出的子代,也不一定会出现杂色花纹;哪怕出现了花纹,图案同其母代也不一致。
有关杂色郁金香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6世纪,1593年奥地利人卡罗鲁斯·克卢希尤斯(Carolus Clusius,维也纳皇家草药植物园负责人,知名植物学家)在掌管荷兰雷登大学植物园期间将其引种进来,并详细记载了各种花纹和颜色。
Carolus Clusius
虽然,他注意到杂色郁金香会因鳞茎脆弱而致品种消亡,但杂色花纹性状无法稳定遗传的原因却始终没有找到。
一直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才由Cayley和Mckay(二人皆为植物病理学家)证实那美得令人窒息的杂色花纹竟是拜郁金香杂色病病毒感染所赐(该病毒隶属马铃薯Y病毒属,可通过蚜虫传播)。
由此,一些荷兰种花人开始尝试用嫁接的方法使健康郁金香球茎染病,进而培育出变异花色品种,以此来实现他们的发家致富梦。
植物病毒个体微小,在普通显微镜下根本无法看到,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一窥真容。它们多寄生于植物细胞组织之中,通过复制实现繁衍。
植物病毒具备迁移性,它们能够随同有机物质运输传染植株其他部位。而感染了病毒的植株,花青素合成会受到不同程度干扰,花青素也因此呈不均匀分布,出现一些色彩对比鲜明的彩色条纹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有一项“殊荣”是属于郁金香的,那就是第一个为人类所记载的植物病毒病是来自郁金香的。
爱花之士对郁金香的钟爱可谓是基于“病态美”之上,而其成就者便是以往恶名在外的病毒。可以说,离开病毒的作用便没有绚丽多彩的郁金香,小小的它们也会成花之美。
-END-
*本文为《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微信号:nldxhjwswx)首发,任何媒体转载时须保留《胖魔王的微生物阵地》名称及微信号。未经许可,严禁对包括标题在内的任何改动。
*文中图片大部分引自网络,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欢迎朋友们就内容进行斧正,一切为了更好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