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需要创新,医学需要传承,正是前浪与后浪的相互推动,相互激发,医学才逐渐沉淀下厚重的传承故事和永恒的发展氛围。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日前,在《医师报》社“国之良医-前浪后浪”栏目启动暨故事分享主题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秘书长李松林如此感慨。
从前浪到后浪,是前辈向后辈的传递,是后辈对前辈的承继,是时间流逝、时代更迭,是人类的迈进、世界的推进。
在启动仪式上,陈可冀、韩济生两位院士分享了他们师生传承的故事!
陈可冀院士:老师影响我一辈子1954 年,我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后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当内科助教。当年6 月,毛泽东主席作出批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1955 年12 月19 日, 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我成为其中一员。经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我们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医生,将青春与毕生献给了中西医结合事业。
在成长的道路上,在心血管病研究中,我有幸得到黄宛、方圻、张锡钧教授的具体指导。冉雪峰先生、蒲辅周先生、郭士魁先生、岳美中教授、林巧稚教授、张孝骞教授、吴英恺院士等中西医大家都是我学习的典范。
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临床思维,更教给我行医、做人的准则:比如,蒲辅周先生曾对我谈起,他18 岁出师时,师傅送给他的三件礼物:一双草鞋, 一把雨伞, 一盏灯笼。这是教育他:出诊不论路程远近、刮风下雨、白昼深夜。
韩济生院士:遇到好老师是幸运1952年,我被分配到大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在吴襄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生理学。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前线需要大量的血液。
大连市领导组织了一个2000多人的大会,要求学院派人宣讲献血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吴襄教授对我说:“韩济生,这个任务交给你来完成,你能行!”当时,我只是一名生理进修班的学生,但老师将如此重任交给我,那份信任深深地印入脑海中。
医师节刚过去,教师节马上来临。在这么美好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怀念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我还想说三点体会。
第一,没有人生来就是专家,当国家需要时,全心全意地投入、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成为专家;第二,遇到好老师,是一件幸运且幸福的事情。
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数,一些人幸运地得到了老师的点拨与教导,才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三,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对培养、教育我们的老师最大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