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这种肿瘤治愈率虽高,但会造成终生残疾

科普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心宗旨为“提高医务人员科普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
收藏

“在婴幼儿病中,除白血病外,有一种肿瘤最常见、危害性最大,它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叫视网膜母细胞瘤。此类疾病排在发病率及危害榜第二位,仅次于白血病,不容轻视。”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主任史季桐如是说。

尽管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愈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但其的代价却是摘除眼球。

史主任解释说,视网膜母细胞瘤在眼内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婴幼儿如猫眼般白瞳,即视力丧失,瞳孔区黄白色反光,如同猫眼一样,闪闪发光。

“正常”父母也可生育患病子女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恶性肿瘤,与遗传、染色体畸变、病毒感染等有关。患者90%为3岁以下婴儿,少数发生于大龄儿童,偶然也有成人发病。

史主任表示,此病更多为单眼发病,约占70%,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约为30%。双眼发病者100%是遗传所致,而单眼患者中的10%—15%多具有遗传性,常属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全(有基因缺陷但不一定有临床表现),故表面正常,带有致病基因的父母未必发病,却可以生育患病的子女。总的来说,视网膜母细胞瘤中遗传和非遗传占所有发病人群的30%—40%和60%—70%。染色体研究也证明部分患者有染色体的异常,发现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或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的四个时期

据史主任介绍,视网膜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分为4期:

眼内生长期:这外眼正常,视力却已经有异常了,因孩子大多还没开口说话,因此不易被家长发现;

青光眼期: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眼外蔓延期: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

全身转移期:最严重的还是全身转移期,而转移却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体积很小,也可能危及生命。

一定要保持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史主任解释说,该病在眼内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婴幼儿如猫眼般白瞳,即视力丧失,瞳孔区黄白色反光,如同猫眼一样。

史主任指出,此病在眼内期和青光眼期都还比较容易治疗,因为有眼壁间隔,肿瘤没有四处蔓延,摘除眼球就能去除肿瘤,而且复发较少。所以有“猫眼”的孩子一定要警惕,尽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拖延时间,等病情发展到眼外期或转移期,则可能要做眼眶内容物剜除,如果疾病发展迅速,就连摘眼球都来不及,极有可能带来死亡。

治愈率高,但终生残疾

“其实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愈率高达80%—90%,是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但它的代价往往是摘除眼球,不少家长一听就逃避、放弃了,而最终结果是导致孩子死亡。”

史主任说,一般摘除眼球后大部分孩子会安装义眼,这样心理障碍相对不大,如果到了发病晚期,需要挖除眼眶而导致面部有骨头露出,面容会很难看,而且更易复发,比单纯摘除眼球复发率增加50%以上。

别再冒风险生第二胎

“患儿长大后也能成家,但此病为显性遗传,所以下一代有50%机会发病。如果孩子双眼都有这种肿瘤,那必是遗传无疑。从优生的角度讲属于不宜生育者。”史主任感叹,“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患此病,他们生下来的孩子得病几率很高,即使这个孩子能存活、成家,他的子女也可能得病。”因此,专家建议,如果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明显家族史,在是否生育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已经有孩子患病,最好不要冒风险再生第二胎。

从源头杜绝先天性眼疾

想要孩子的夫妇在孕前就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如抽烟、酗酒等,并最好去医院做个健康检查,排除遗传性的眼科疾病,清除隐患。孕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准妈妈在孕期的前三个月最好不要用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应遵医嘱。一些病毒性感染如风疹、水痘、单纯疱疹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等疾病,因而母亲孕期尤其是前3个月内一定要注意预防病毒感染。

宝宝出生后应常规进行眼部检查,平时要关注其眼睛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延误治疗。如宝宝的眼睛发红,伴有眼部分泌物增多,提示有结膜炎症或可能有新生儿泪囊炎;宝宝眼睛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提示可能是毒力较强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如宝宝的眼睛较大特别是“黑眼睛”大,同时伴有怕光、流泪,应警惕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

发现宝宝瞳孔发白,应立即带宝宝去看眼科医生,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白内障;如果夜晚发现宝宝眼睛发绿,俗称“猫眼”则提示有视网膜肿瘤的危险。宝宝“对眼”、上眼睑下垂,歪头都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年龄过小的孩子,无法和人沟通,有些病况会让人忽视。所以,和宝宝最亲近的家长要提高警觉,莫错失良机,造成终生遗憾。

来源:科技日报

转自:同仁眼科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