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气质真好,一看就是大家闺范!”,“你性格真差,动不动就发脾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气质和性格来评判一个人,那么气质是什么?性格又是什么?二者有无差别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气质和性格的神秘面纱吧!
气质是什么?我有怎样的气质呢?
气质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点的总和,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解释,气质即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脾气、禀性”等。
我们认为,个体一出生,就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气质,且这种气质较稳定。例如有的新生儿天生爱哭闹,非常好动,有的则比较安静,较少啼哭,活动量小。这种先天的生理机制构成了个体气质的最初基础,在儿童的游戏、作业和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那些天生好动的孩子在写作业时总是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那些天生安静且沉稳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可以专注于作业中,完成任务。
同时,随着身心的成熟以及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气质也会发生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让我们用个体一生的各个阶段来进一步加以解释,例如少年期的血气方刚到中年期的踏实冷静直至老年期的沉稳老成,这些都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气质,不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同一时间段内仍然是相对稳定的。
美国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通过一个经典的追踪实验来研究儿童的气质类型。他假设在实验情境中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了儿童的气质差异。在设计的实验室结构观察中,让一个婴儿或幼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在40-60分钟时间里不断变换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观察儿童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陌生物体(如机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时的行为反应。凯根对每个情境的行为表现进行编码,确定儿童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类型。在以后的测查中,除了对抑制性的再次测查外,还加入了可能与抑制性有关的一些测验。
研究发现,抑制和非抑制特征是可遗传的。但遗传并不是百分之百地起作用,它总是与经验共同起作用的。不同实验组的组内的广泛差异可以部分归因于不同儿童的不同经历。也就是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那么,我们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呢?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气质的概念,并认为人的体内有四种体液,根据体内占优势的体液的不同而划分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的人多为兴奋型,他们热情开朗但情绪激动,粗心大意,我们熟知的孙悟空就是属于胆汁质类型的;多血质的人多为活泼型,他们机智聪敏、善于交际但注意力不集中、常懒惰拖延,典型代表人物为猪八戒;粘液质的人多为安静型,他们冷静稳重但保守固执,沙和尚所表现出的人格特点即为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多为抑郁型,他们感性且共情力强但优柔寡断,显然,唐僧就是抑郁质类型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并非单一的,而有可能是两种气质的综合。
性格是什么?
“你家孩子性格真好,对待同学总是那么热情”,“这个孩子可真内向,这么腼腆又不敢说话”这便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对一个人性格的描述,在心理学上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事的热情忠厚,对自己严格要求,遇事坚毅果断。这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又如,另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事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对自己过于自信,遇事犹豫不决。这就是另一个人的性格。因此,性格也是个人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我们知道,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但是,不同于气质的稳定,性格的稳定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遭遇生活环境中的重大变化,那么一个人的性格也会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倘若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从民主型的、亲友关系良好的转变成专制的、不平衡的,那么孩子的性格也会从理智的、有意志力的渐渐变成情绪的,郁郁寡欢的。
气质和性格是一个意思吗?
那么气质和性格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气质是先天的,并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的,更具社会化的特征,且性格有善恶之分,往往更具道德评价的意义。
然而气质与性格并非割断相互独立的两个概念,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例如,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动作敏捷,而黏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此外,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比如侦察兵需要具有沉重冷静的性格特征的人,那么在训练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可能会掩盖或改造其本身易冲动的气质特征。
相信大家现在对于气质与性格都有所了解,那么快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点吧!
参考文献
Jerome Kagan & NancySnidman.(1991).Infant Predictors of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Profi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1). doi:10.1111/j.1467-9280.1991.tb00094.x.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唐义诚
审核: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