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介绍中国古代那些富有哲理发人深省的诗句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是诗歌大国、优秀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中国古代诗人、文人很多同时也是官员,是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于是就留下许多富有哲理的诗句,启发读者、教诲大众,下面列举几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著名诗句。

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是唐诗、宋词,其实宋诗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可以说,宋代以后至近代,古典诗歌的风格特点、艺术成就始终未能超越唐宋诗词水平。不过,唐诗、宋诗风格差异较大,唐诗偏感性,浑雅空灵、情境交融;宋诗偏理性,精于达意、说理深辟。因此,要论直接阐述哲理、启发读者的名篇佳句,宋诗更多一些

很多专家则认为唐诗的艺术品位高于宋诗。喜好古典诗词的毛泽东就曾同陈毅谈到:“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不能不用的。”然而“宋人多数不懂诗要用形象思维,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偏专业的看法。我们普通人还是更多受到直截了当阐述哲理的宋诗启发。

1、白居易说“时间才是辨别真伪的最好手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年),曾在“安史之乱”后的昏庸官场沉浮多年,815年,他被贬江州司马(江西九江一带),途中写下一组《放言五首》政治抒情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等问题抒发己见,领悟深邃,如第五首的一句“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就说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质量。当然,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第三首: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一时难做准确判断,用钻龟、祝蓍来占卜当然不靠谱。诗人“赠君一法决狐疑”:宝贵经验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即事物真伪、优劣需要用时间来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本来面目就会自然呈现。诗中讲到两个经典案例:

周公是武王之弟,他辅佐成王时功绩卓著,但很多人怀疑他有篡权野心,其实他是忠心耿耿,摄政6年成王长大后便还政,把精力用于制礼作乐、完善典章,历史证明说他篡权是假的;王莽正相反,开始时推崇儒教,谦恭、行仁义之礼,迷惑了很多人,但最终篡权做了皇帝,历史证明他的虚伪。

当然,如果他们在历史中途就死去,或许评价会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只有用时间、耐心观察,才能识别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还有关于时间的哲理诗,谈论时间与坚持、前途与希望的著名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在描写山间水畔绚丽景色时寓含了哲理:当我们推动事业、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常会出路难寻、扑朔迷离,一定很迷茫;但只要我们锲而不舍、不断前行,眼前忽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豁然开朗、将是一片前所未见的新天地。所以我们要用时间来“磨”、有耐心、恳坚持,随着事物的消长变化就一定会有希望

2、王安石说“成就大事要站高望远、莫听闲话”。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年),推行新法似乎不成功、曾引起极大副作用,但他秉承了宋人作诗的习惯,留下很多富有哲理的诗句,为后人传送,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是描写除夕,更道出人生和社会总要“除旧布新”的哲理。1050年夏,青年王安石途径杭州,作诗直抒胸臆、展现抱负,就是著名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它与唐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登高诗不同。一般登高诗是写景、谈站得高望得远。而此诗写峰和塔只一带而过,重点谈“浮云遮目”!其中“浮云”是用典:汉代人常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之说。而全诗最后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

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拨云见日,不被奸邪所误。诗的最后两句是精妙的倒叙,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而且诗人用“不畏”二字也是气势夺人:不畏惧浮云是因它虽会一时遮掩人的眼目,但终究只是无根基的轻薄水汽,太阳一出终将在历史长空中消失。此诗展现了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很多领导人都爱引用。

再谈谈与这首诗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宋诗,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安石是正说:掌握正确方法、达到一定高度,就能拨云见日、不会被假象迷惑。苏轼是反说:之所以被假象迷惑,是因为身在其中,没有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苏轼(1037-1101年)与王安石同时代、小十几岁,《题西林壁》创作于1084年、晚于《登飞来峰》34年,苏轼或许是受到王安石诗的启发而作

3、宋诗讲究“理趣”的代表是思想家朱熹的诗作。

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1130-1200年),是孔孟之后儒学集大成者,他批注儒学经典《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他也是创作哲趣宋诗的典型代表,存世很多宣讲哲理的诗句、彰显思想家本色,最有名当数朱熹大约46岁时创作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开头说“半亩方塘”像打开的镜子、澄澈明净,“天光云影”被它映照出来。这不是一般的写风景,是为后面的说理做铺垫:方塘的清澈是因为它不是无源的死水、有永不枯竭的水源,只有活水输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清澈

就与读书联系起来:世界的进步需要思想的源头活水,而我们个人更需要不断学习,只有思想上输入活水,心灵才会清澈、明净,才能进步。此诗清新自然、略带禅机,正是借物明道哲理诗的典范,自古以来多被教科书、诗词选本所收录。其实还有第二首《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说在春潮涌动之下,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说它与读书有关,应是朱熹耗尽心力、苦思冥想某个问题时:突然间灵感勃发如春水潮涌,问题就像潮水中的大船那样驾驭自如了。这个潮水泛舟比喻,对我们还有启示:时机不成熟时做事,只会事倍而功半;时机成熟、春水已生时,才能事半而功倍

朱熹还有一首非常优秀、广为流传的哲理诗,也是中小学课本的“钉子户”,《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或许中小学生们只能理解它是春天郊游诗。但其实此诗是虚拟写景(泗水在山东,南宋朱熹从未到过)、内涵深邃。这里泗水暗指儒学(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寻芳是谋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代表要膜求的圣道;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则是说儒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同时说明:当我们认识到真理的东风,我们的思想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这首《春日》将春游写得生动多多彩、让人置身其中,丝毫不露说理痕迹,构思运笔之妙尤胜于二首《观书有感》!

评论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