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罕见猛禽灰脸𫛭鹰数据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发布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GBIF工作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平台录入并发布北京怀柔灰脸鵟[kuáng]鹰数据,供参考及下载。

图源:GBIF

视频来源:郭耕

图源:郭耕据悉,绿会专家郭耕先生于2023年6月13日在北京市怀柔区燕山脚下怀沙河畔,发现并记录一只罕见的猛禽:灰脸𫛭鹰

灰脸鵟鹰(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学名:Butastur indicus*),是鹰形目鹰科鵟鹰属的鸟类。别名灰脸鹰,在台湾也称为灰面鹫,根据其出现季节,还有南路鹰、扫墓鸟、清明鸟、国庆鸟以及山后鸟等称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灰脸鵟鹰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9—46厘米,体重375—500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栖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开阔林区。飞行缓慢沉重,喜从树上栖处捕食。

中等体型(45厘米)的偏褐色鵟鹰。颏及喉为明显白色,具黑色的顶纹及髭纹。头侧近黑;上体褐色,具近黑色的纵纹及横斑;胸褐色而具黑色细纹。下体余部具棕色横斑而有别于白眼鵟鹰。尾细长,平型。尾上覆羽白而具暗褐色横斑。尾羽暗灰褐,具黑褐色宽阔横斑。飞行轻快,动作敏捷。飞行时两翅不断鼓动,有时作直线飞行,有时围绕着某一地点作圈状翱翔。迁徙时通常下午3~4时成群在栖息地上空不停地盘旋,直至黄昏,才在栖宿地山坡树林中停息。

灰脸鵟鹰通常贴近地面飞行或栖于窥伺猎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动觅食,但在迁徙期间,常结成小群,伴随追逐小型鸟类南迁。主要食物有小形啮齿动物、小鸟、蛇类、蜥蜴、蛙类和各种大型昆虫等。

一般每年4月末到5月初迁往繁殖地,9月末到10月初离开繁殖地。不过它在各地的种群数量都很少,较为罕见。

公民科学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绿发会通过GBIF数据平台,来助力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努力。

参考文献:https://www.gbif.org/occurrence/4130898301

编译:Sara

审核:Daisy

编辑:Tommy

评论
拼搏88888888
少师级
灰脸鵟鹰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9—46厘米,体重375—500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栖于高可至海拔1500米的开阔林区。飞行缓慢沉重,喜从树上栖处捕食
2023-07-02
拼搏88888888
少师级
灰脸鵟鹰(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学名:Butastur indicus*),是鹰形目鹰科鵟鹰属的鸟类。别名灰脸鹰,在台湾也称为灰面鹫,根据其出现季节,还有南路鹰、扫墓鸟、清明鸟、国庆鸟以及山后鸟等称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3-07-02
科普5c常寿忠
大学士级
已阅
202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