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浪漫!肉眼可见的英仙座流星雨即将上演

腾讯科普
腾讯科普,中国领先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平台。
收藏

刚刚送走“十四就圆”的满月,八月天象重头戏“英仙座流星雨”即将迎来极大之夜。

英仙座流星雨(图片来源:Fred Bruenjes)

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的英仙座流星雨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出现。今年预计在8月13日凌晨达到高潮。英仙座流星雨(以下简称“英仙雨”)由于易于观测,出现时间比较准确,常被视为三大流星雨之首。

英仙雨来自何方?

英仙雨的成因被认为是与一颗名为“斯威夫特-塔特尔”的彗星(编号109P,109P/Swift–Tuttle)有关。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热辐射使得组成彗星核的尘埃和冰分解破碎。这些物质沿着彗星轨迹继续运动并最终遗留在彗星轨道上,成为“流星体”。由于太阳光压等外力影响,相对聚集的流星体会逐渐扩散开来,而且范围逐渐增大。进行公转运动的地球经过这片区域时,流星体受地球引力吸引,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且摩擦燃烧,从而形成“流星”。

打个比方,彗星就好比在高速上疾驰的渣土车,如果没盖好篷布,车上的碎石便会因为颠簸洒落在路面上,后面跟随的车辆便会与这些碎石相遇,继续扬起沙尘。如果彗星遗留的“流星体”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那么在彗星飞走后,每当地球经过这个会合点都会形成壮观的“流星雨”现象。在北半球看到的这个会合点正好位于英仙星座附近,所以人们又给它起名叫“英仙座流星雨”。

地球与彗星轨迹(图片来源:AMS)

“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上文提到,英仙雨的起因与一颗回归周期为133年、名为“斯威夫特-塔特尔”(109P/Swift–Tuttle)的彗星有关。编号为109P 的这颗彗星由Lewis Swift(路易斯·斯威夫特)与Horace Parnell Tuttle(贺拉斯·帕内尔·塔特尔)分别于1862 年7月16日和19日发现。发现之初,这颗彗星只有7.5 等亮度,而两个月后彗星亮度升至2等。意大利天文学家Giovanni Schiaparelli(弗吉尼奥·夏帕雷利,2016年欧洲航天局与俄罗斯联合发射的火星探测着陆器就是以此人命名)计算1864年-1866年英仙雨轨道的结果发现,英仙雨与该彗星有关,因此他成为发现流星雨和彗星之间关联的第一人。

这颗彗星最近一次回归是在1992年。日本彗星专家木内鹤彦于当年9月27日发现它时,彗星距离地球1.77亿千米。彗星通过近日点的时间是1992年12月11日。它下一次回归将在2126年8月14日。这颗彗星曾一度被认为将会撞上地球或月球,造成地球上发生类似在白垩纪的灭绝事件。后来经过观测和反复计算,这颗彗星运行轨道稳定并且不会撞上地球,人们才消除了疑虑。

观测英仙雨

2015年-2019年的国际流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五年英仙雨的极大流量分别为:94颗、178颗、67颗、82颗、71颗。今年的英仙雨发生在7月17日至8月底这段时间。预计在8月12日22时至13日凌晨3点之间将出现流量极大值(天顶每小时出现率):60颗-100颗每小时。

换言之,找一处天气晴朗,远离光污染的开阔处(纬度越高,观测效果越理想),目视东北方,仅凭肉眼即可看到每分钟至少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的美景。如果手边正好有相机和支架,采用合适的感光度和快门速度(比如ISO/1600,F/2.8,连续曝光约6分钟),你会得到一幅兼有星空和流星雨的天文照片。如果正巧赶上人造卫星或飞机经过视线区域,画面里会有不速之客在一条条亮线组成的雨阵中穿行的场景。画面中“雨线”的密度取决于曝光时间以及后期照片叠加处理的技巧。

1992年拍摄的“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图片来源:J.Mirtle)

如果你的体力能支撑连续观测,8月13日在英仙雨极大之夜落幕的数小时后,金星将作为“启明星”也在东北方升起,并上演另一场天象大戏——金星西大距(作为内行星的金星出现在太阳的西面,从地球上看上去此时离太阳最远,将在黎明时分出现在天空)。

作者丨鲁暘筱懿 行星物理学博士、国家遥感中心副研究员

审稿人丨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文章由腾讯 “全民爱科学” 团队推出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