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吃”的负罪感,您有吗?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王 莹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审核:陈 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您吃了吗?”是中国特有的问候语之一,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也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远年代,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截然不同的风味流派,让人们能品尝到世间食物的极致美妙。

然而,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以 “瘦”为美的社会文化逐渐盛行,潮流价值观对“瘦”的推崇吸引着人们争相模仿,爱美人士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断食”理念的产生、“养生食谱”的大肆渲染,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自己吃得是否健康;担忧自己的体型是否符合大众审美;不断对比自己与特殊人群(模特、明星)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累积和外界环境的强化,人们对于饮食的焦虑和痛苦会不断增加,原本应该是用来享受的美味,却变成了无形的压力。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进食相关的问题,然后再建议您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建立良好的饮食模式。我们先思考几个问题:现在的您是否对于食物又渴望又排斥?是否会过度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是否因为“吃”的问题常与家人、朋友发生矛盾?是否常在网络上、书本上查阅一些减肥食谱?如果上述问题在您身上频繁出现,您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于“吃”已经有了负罪感,如果不及时调整,长此以往可能会发展为进食障碍患者。

进食障碍是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近年来,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进食障碍存在识别率低、就诊率低、有效治疗率更低的情况。进食障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文化因素及创伤性经历等。

对于神经性厌食患者来说,“怕胖”是病态心理的核心,有些人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很胖。为了保持自己认为的“完美”体型和体重,会严格控制食量,减少摄入,排斥高能量食物,“吃”东西会有强烈的负罪感。为了减轻负罪感,会通过各种方式加速代谢,例如,诱发呕吐,滥用泻药、减肥药,过度锻炼等。达到了神经性厌食诊断的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皮肤苍白、低血压、低体温、心动过缓,甚至水电解质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等问题,伴随的情绪问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困扰。

对于神经性贪食患者来说,快速大量进食与通常想到的节假日聚餐的盛宴是完全不同的,她们会无法自控地反复进行暴食—清除活动。达到神经性贪食诊断的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吃很多高热量、易吸收的食物,如冰激凌或蛋糕,对于进食缺乏掌控感,不管吃什么或如何吃,都不能停止或控制自己进食。进食后会反复进行不合适的补偿行为以预防体重增加,例如,诱吐、滥用泻药或过量运动等,不规律的进食也容易出现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问题。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民以食为天,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吃不同的东西,吃是生命可以延续的物质保障。因此,我们无须对正常进食产生负罪感,应学会面对生活的各种意外,接纳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即使“我有点胖、我不漂亮”,只要我的身体指标在健康范围,就不需要采取任何特殊的食物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认识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美”,不要被外在的想法轻易左右,努力做到每一天都踏实地吃饭,合理地运动,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赵成毅,姜兆萍.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异常进食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6):956-960.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刘一鸣63
举人级
减少负罪感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食物选择、调整心态、运动减压等多种方法来减少负罪感,销售没事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2023-07-07
科普5d690e644c2f0
进士级
已阅
2023-07-08
科普5ed7a31孙
进士级
👍分享!
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