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肌酐是肾移植术后受者们门诊随访时常规化验项目之一,由于血肌酐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移植肾脏的健康状态,它的波动很容易引起肾移植受者们的担心和焦虑。每次门诊随访期间经常看到肾移植受者和家属的心情因血肌酐升高而焦虑着,当看到化验结果中血肌酐降低则立马喜笑颜开。大家都知道肌酐是反映肾功能好坏的指标,因此血肌酐波动也就成了移植科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高频话题。为了让大家对血肌酐有全面的了解,本期科普就来跟大家谈一谈肌酐的前世和今生。
什么是肌酐?
肌酐(creatinine,Cr),化学式是C4H7N3O,是人体肌肉组织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会被再次吸收,只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血肌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内源性肌酐是人体肌肉中的肌酸通过分解和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人体大约每20g肌肉能产生1mg的肌酐。由于人体肌肉量是相对稳定的,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时,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因而人体内血肌酐的浓度主要取决于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
影响血肌酐值的因素有哪些?
血清肌酐(SCr)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反映血肌酐水平的指标,但SCr可能受性别、年龄、饮食、肌肉等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客观反映肾功能水平。我国成年男性肌酐参考范围为54~133μmol/L,成年女性肌酐参考范围为44~97μmol/L,由于不同医疗机构的设备、试剂等不同,各家医院血清肌酐正常值范围的具体数值略有不同。通常来说,男性的血肌酐值略高于女性。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生理性减退,血肌酐值会比年轻人高。经常健身且肌肉发达的人,血肌酐可能在正常值范围内偏高一些,消瘦者血肌酐值可能偏低。此外,当肉类等蛋白质食物摄入较多时,血肌酐也会有所波动。
肾移植术后,肌酐值越低越好吗?
当然不是。从肾移植手术到术后一段时间里,肌酐会下降到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当肌酐值低于这个范围时,就需要排查原因。如果是因为消瘦、长期素食、营养不良、妊娠或衰老等机体原因,或者是使用了某些可能会干扰肌酐监测的药物,如羟苯磺酸钙、酚磺乙酰等导致肌酐值的降低,则无需过多担忧,这些是正常的生理性原因。但也需要警惕由于代谢类疾病,如厌食症、甲亢等引起的肌酐降低,需要引起重视。总体来说,肾移植术后肌酐突然降低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这里不做重点讨论。
血肌酐升高是肾脏坏掉的信号吗?
通常人体血肌酐值是在稳定范围内波动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血肌酐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肾功能的状况。当肾脏的大部分遭受病理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较大(>50%)时,此时才可能在临床上显现出血肌酐升高,所以血肌酐突然升高是肾脏坏掉的说法不完全对,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找出血肌酐异常升高的真正原因,对症治疗。
血肌酐突然升高,也分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就像运动、过度劳累、饮水量较少和短期摄入大量蛋白质都会导致血肌酐出现一过性升高,诱因解除后血肌酐可恢复。另外,肾移植受者们服用的一些药物也会干扰血肌酐检测值,如头孢替坦二钠、链霉素等抗菌药、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双黄连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以及一些沙坦或普利类药物等。
肾移植术后血肌酐异常升高,需要警惕这几种情况
当排除血肌酐升高的生理性原因后,则需要注意查找血肌酐升高的病理性原因,包括急/慢性排斥反应、BK病毒相关性肾病、免疫抑制剂肾毒性反应以及肾病复发和新发肾病等等,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但是这几种情况下也有其它不同的临床表现,且有着完全相反的诊疗方向。如果是排斥导致血肌酐升高,则需要增加免疫抑制剂,以提升药物浓度;如果是BK病毒相关性肾病、免疫抑制剂毒性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则需要减少免疫抑制剂,以降低药物浓度;就像南辕北辙的诊疗方式,如果弄不好可能会加重对肾宝宝的伤害。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血肌酐升高时,移植医师一般会建议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来寻找原因,不过由于移植受者体质差异以及依从性等众多原因,无法做到只要是血肌酐升高就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来确认,那么血肌酐升高无法穿刺怎么办呢?临床实践中也会使用仅需采1管血和1管尿的供体来源游离DNA(ddcfDNA)检测作为移植肾穿刺活检的补充手段,ddcfDNA能够发现排斥和BK病毒相关肾病等相关病因。
总结
血肌酐升高不可怕,但也不可以掉以轻心。肾移植受者们必须要遵循移植科医生的建议,规律随访,关注和监测血肌酐水平,发现血肌酐波动也不要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及时将威胁肾宝宝生存的风险扼杀在“萌芽”期。只要肾移植受者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相信我们的肾宝宝一定能健康成长!
**声明:本文转载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上方案因人而异,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