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个人的中国大自然文学批评史——试论韩进对中国大自然文学学科理论的贡献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自然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美国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相提并论的独特文类。究其原因,除以刘先平为代表的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外,文艺评论家与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功不可没。而在这一进程中,身兼作家、批评家和出版人的韩进对中国大自然文学理论建构的开创性探索尤其是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方面的成绩更让人敬佩。

韩进对中国大自然文学的评论,除书评、会议论文、专题文章外,主要体现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大自然文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 2020年版)第五章“大自然文学与生态文明”和《新世纪中国大自然文学观察》(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版)等论著中。韩进的《新世纪中国大自然文学观察》以编年的形式呈现,“全书以史为纲,以论写史,史论呼应,展现新世纪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原生态进程”[1]342。全书收录作者2000年至2021年间关注中国大自然文学的评论文章47篇,其中关于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16篇,关于大自然文学现象的理论思考13篇,关于大自然文学的安徽现象4篇。而《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则是国内首部研究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专著,内容包括大自然文学引论、刘先平与中国大自然文学、刘先平大自然文学观的演变与特征、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人生、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创作分期与主题意蕴、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创作类型及作品赏析、“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评论述评、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安徽现象”等。

新世纪以来,除跟踪评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建构自成体系的中国大自然文学理论外,韩进还关注了徐刚、徐鲁、黑鹤、韩开春、王蜀、邢思洁、金妤等作家书写大自然的儿童文学或大自然文学作品,以及浦漫汀、韦苇、束沛德、高洪波、金波、曹文轩、王泉根、赵凯等批评家、学人对中国大自然文学现象的论析。本文结合韩进的相关论著,重点评论他对中国大自然文学理论建设的开创性探索以及他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方面的成果。

一、****“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创作评论
自 20世纪 90年代中叶以来,韩进就持续关注与评论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并逐渐建构出自成一体的中国大自然文学批评体系。在学界,浦漫汀最早将刘先平的创作称为“中国大自然文学”[2]4,韩进则是首位提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这一概念的评论家。1996年12月6日,韩进在《文艺报》发表《大自然的呼唤——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散论》一文;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史》中,韩进又首次以“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为题介绍刘先平的作品[2]309。

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一书的引论部分,韩进将中国大自然文学40年的发展进程分成三个阶段:新时期的大自然文学(1978—2000)、新世纪的大自然文学(2000—2017)、新时代的大自然文学(2017年以来)[2]3-4。他将新时代中国大自然文学的新任务概括为:呼唤生态道德、传播生态知识、宣传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在论及大自然文学作家特殊素质时,韩进是这样总结的:热爱自然的心,善于观察思索,科学自然观,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2]104-106。

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第二章“刘先平大自然文学观的演变与特征”部分,韩进称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大致经历了“环保文学”“大自然探险文学”“大自然文学”三个阶段。早在2003年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访谈时,刘先平谈了他对大自然文学的理解。他认为大自然文学所呼唤与提倡的,是要建设人与生物、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新地球。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大自然文学的悠久源流,如陶渊明、李白的大自然文学作品,像《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走进非洲》(Into Africa)、《瓦尔登湖》(Walden)等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作品[2]89。韩进总结了刘先平的创作思考和理论探索,将刘先平倡导的“大自然文学”作如下概括:大自然文学以大自然为题材,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为内容,以呼唤生态道德为主题,是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景的文学。其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非虚构的散文体[2]91。在此基础上,韩进总结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观的主要特征:描写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现代生态时代、呼唤生态道德、重建生态文化、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颠覆“文学是人学”的文学观、用文学性统一科学性和趣味性、与儿童文学关系密切、跨文体写作、体现出大自然文学作家的特殊素质等[2]92-106。韩进之前也曾这样概括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显著特征: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与世界自然文学发展同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现象[3]。在《大自然文学论纲》第五章“大自然文学与生态文明”中,韩进称刘先平是当代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先驱者和生态道德的倡导者,并认为生态道德是我们解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钥匙”[4]178。

在论及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人生时,韩进将其分成青年时期的文学梦(1957—1977)、追寻大自然文学的人生梦(1978年后)两个时期,并将刘先平40多年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大自然探险文学阶段(1980—2000)和自觉的大自然文学阶段(2000年后)[2]108-114。接下来韩进又论及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探险生活,并总结了刘先平基于“阶梯理论”的大自然探索。

赵凯将刘先平的文学创作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即刘先平创作的尝试阶段、刘先平文学生涯的黄金时期,以及作家文学理念与实践自觉成熟的阶段;谭旭东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分成“初创、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243。韩进则从题材和主题的演变中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突出环保主题(1977—1987)、讴歌生命壮美(1988—1998)、呼唤生态道德(1999—2009)与追梦和谐共生(2009—2022)[2]132-137。韩进概括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主题:“呼唤生态道德”的永恒主题、生态整体观下的道德意识,以及追求和谐共生的审美理想。又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分为三大类型: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系列、大自然探险纪实系列和大自然探险海洋纪实系列[2]147。随后,韩进选取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中13部代表作品进行评论。韩进称刘先平的《云海探奇》是中国大自然探险文学的开篇之作,《千鸟谷追踪》为儿童大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认为“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小说《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和散文集《山野寻趣》)为儿童文学的自然母题创作开拓了新领域,其大自然探险文学创作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科学探险为线索,二是将纪实与审美相融合,三是融知识性与科学性、探险性与儿童性、生存意识与爱国情愫为一体,四是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2]151-162。在评论刘先平的《美丽的西沙群岛》一书时,韩进注意到,与以往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不同,该书“洋溢着紧迫的国土意识和强国情愫,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1]89。

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一书的最后,韩进根据刘先平自己的体会总结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即“五个要有”:要有审美追求,要有永恒的主题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要有满足不同读者多层次审美需求,要有耐得寂寞的精神,要有恒心[2]370。在发表于2020年的一篇题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观探析”的论文中,韩进从大自然文学发生论、大自然文学目的论、大自然文学思想论、大自然文学本体论以及大自然文学创作论五个方面,系统解析了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观,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理论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1]227-238。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一书的第七章“‘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评论述评(下)”部分,韩进将中宣部、中国作协领导,以及儿童文学界和文艺理论界专家学者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评论进行了简述,进而说明,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能够坚持40年并与时俱进,除了跟刘先平主观坚守和不断探索有关,还与文艺评论界的关注与支持密不可分。

韩进曾在最近一篇论述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书评中指出:刘先平倡导大自然文学的特殊意义是在“只写‘人’的以往文学世界”以外,开辟了一个与“人的文学”相对应而不是“相对立”的“大自然的”文学[5]。论者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视角来回望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

薛贤荣曾评论:“韩进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研究。”[6]尽管刘先平本人也写过一些有关大自然文学的理论文章,且有评论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评论刘先平的作品,但能持续20多年一直跟踪大自然文学发展,并在中国大自然文学的理论建设方面贡献甚多,韩进的大自然文学评论系列功不可没。

**二、**中国大自然文学理论问题
早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安徽儿童文学创作趋势研讨会上,韩进就提出了“什么是大自然文学”的问题。韩进认为,大自然文学是现代意识的文学,是面向新世纪的文学,他提醒与会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大自然文学:第一,什么是大自然文学,什么是大自然文学的本质,什么是大自然文学的美学特征,什么是大自然文学的创作方法;第二,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中外大自然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探讨发展中国大自然文学的有效途径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中外大自然文学交流,让中国的大自然文学在发展中壮大,在发展中走向世界[1]8-10。尽管当时的韩进并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具体答案,但过去多年来,以刘先平为代表的中国大自然文学作家以及以韩进为代表的大自然文学批评家们已经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收录在何向阳主编的论文集《呼唤生态道德: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作品评论选集》(天天出版社2020年版),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主编的《大自然文学研究》1—4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5年版,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2020年版),以及上文提及的韩进参与编写或独自撰写的论文、论著中。

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第一章“大自然文学的基本概念”部分,韩进分别从大自然与自然观、大自然文学的自然观、什么是大自然文学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在解释大自然的含义时,韩进指出,大自然文学正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焦点上,自然观成为解析大自然文学的第一把钥匙[2]28。论及自然观的历时演变,韩进分别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神学自然观(中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四个阶段进行了梳理。韩进认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体呈现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三大形态”,而这三大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36-43。韩进强调,大自然文学不是简单地书写大自然,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25。在回答什么是大自然文学时,韩进从广义的大自然文学、狭义的大自然文学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前者指以大自然为题材的自然书写;后者指以大自然为题材,以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呼唤生态道德和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关注生态危机的现实,讴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2]71。刘先平自己也曾用一句话定义“大自然文学”:“歌唱人与自然和谐,呼唤生态道德的文学,就是大自然文学。”[2]346除此,韩进还就大自然文学的边界进行了论述,他厘清了大自然文学与自然文学、生态文学、儿童文学,以及科学文艺的关系。进而,韩进将大自然文学描述为拥有“两大部类和三个层次”的文学系统,认为大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类型,从读者接受的特点来分,可分为“成人的”大自然文学与“儿童的”大自然文学两大部类,而大自然文学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最外层即第三层,指广义的大自然文学,这类大自然文学侧重讲述自然故事,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博物学、微生物学等广泛的自然知识,有时被称为科普文学,有助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其主要内容;第二层是狭义的大自然文学,指在自然书写中那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讲述生态道德主题的作品;接下来是核心层,是以第一人称讲述大自然探险故事的典型的大自然文学作品,是非虚构类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旅游文学[2]80-85。韩进在这一章对大自然文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尽管有些观点如大自然文学的“两大部类和三个层次”划分尚有些简单化倾向,有些概念的区分度并不甚明确,但在中国大自然文学的理论建设和话语体系构建方面,韩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16年,韩进在“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文中,分别从大自然文学的现实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地域特征、大自然文学的人类主题、大自然文学的民族性,以及大自然文学的自然母题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韩进认为,大自然文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关乎每个人生活与幸福的文学,关乎整个人类命运与前途的文学,关乎这个星球及其所有生命存亡与兴衰的文学”[1]111。他指出,“人类复兴”的伟大实践是大自然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学主题[1]114。韩进强调,中国大自然文学,应该以中国哲学为学理基础,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1]115。这在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在该篇论文的最后,韩进明确指出:大自然文学扎根于自然母题,“我们倡导的大自然文学,不是游山玩水的休闲文学,它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不是作家可以杜撰的幻想文学,它来自作家的自然行走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不是将自然与人分割两个世界的环境保护文学,它努力描绘将人还原到自然中并给人类在自然界中应有位置的美妙前景;不是关注生态失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批评文学,它重点呼唤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道德;不是只写给儿童看的科普文学,它特别注重科学的自然观从孩子养成又强调其面向全人类的文化启蒙”[1]117。

**三、**大自然文学的“安徽现象”
韩进认为,中国大自然文学发端于新时期安徽作家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文学创作,形成于新世纪安徽文学界对大自然文学的倡导,到新时代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7];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业已成为安徽的一张文化名片。关于大自然文学的“安徽现象”,韩进早在2014年就先后发表了《中国大自然文学安徽独树一帜》《文学皖军扛旗:中国大自然文学与世界同步》两篇文章,韩进指出,安徽倡导中国大自然文学,不仅有深厚的文学基础,更是安徽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1]92;韩进还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一书最后一章专题论述了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安徽现象”[2]306-370。尽管中国大自然文学“文学皖军”这一提法尚未取得广泛的共识,但在国内批评界,韩进首次对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安徽现象”历史脉络与未来发展在学理层面进行了梳理。与此同时,韩进也注意到大自然文学在安徽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徽作家刘先平作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安徽作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发源地,大自然文学发展还不充分,“大自然文学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大自然文学精品力作寥若晨星”;二是安徽大自然文学创作没有与安徽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好,对安徽自然资源的文学开发和利用不充分[2]360-361。

安徽省政府与安徽高校在助力安徽大自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工作方面也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2010年10月,“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由安徽省政府批准并授牌成立;2015年10月,“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在安徽大学挂牌成立,其宗旨是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繁荣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同时,致力于相关大自然文学创作主题的产业开发,进而繁荣生态文化、培养生态道德。2019年3月,我国首个“大自然文学作家班”在安徽大学开班,该班由“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与有关出版机构共同创立,旨在培养我国大自然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人;目前该班已经成功培养了两届学员。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徽作为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的发源地和中国大自然文学现象的策源地”,已经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名望的大自然文学重镇”[2]339。

**四、**余论
程虹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去定义美国自然文学的,她认为自然文学属于非虚构的散文文学,主要形式有散文、日记、自传及书信,以第一人称为主是其最典型的表达方式;其内容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写实的方式来描述写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8]。美国的自然文学、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其影响已超越文学艺术界,在政坛、公共社会以及环境保护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亨利· 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约翰·缪尔(John Muir)等人敬畏荒野的思想直接推动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和她的《寂静的春天》更是“在美国和整个世界掀起了一个永不消退的环保意识浪潮”[9]129。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Albert Gore)称蕾切尔·卡森“使我们回归在现代文明中丧失到令人震惊地步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类与自然环境要相互融合”[9]133。

刘先平曾指出,除呼唤生态道德外,大自然文学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在重建人与自然关系时,大自然文学重点不在于对自然破坏的批判,而是在于歌颂、展示大自然的美和生命之美,接通人与自然相连的血脉[10]。从中不难看出,刘先平倡导的中国大自然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的重心不同。韩进也称,“中国大自然文学发展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形成有别于欧美自然文学的中国特色”[1]3。韩进曾将刘先平的生态道德与美国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的生态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并引用纳什的观点,称生态道德处于人类进入地球村时代的生态系统阶段[11]。韩进还注意到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整体观下的环保意识[4]180,认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以生态审美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这些作品具有生态维度的本真美、自然美、知性美、和谐美、崇高美[4]183。

韩进上述所言固然是事实,但中国的大自然文学与美国的自然文学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在过去几十年间,西方的环境美学思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外很多学者已就自然景观的审美、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等进行了大量实践与理论探索。如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大地伦理、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的积极美学、齐藤百合子(Yuriko Saito)的非美自然、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的参与美学、希拉·林托特(Sheila Lintott)的环保美学、玛西娅· 米尔德· 伊顿(Marcia Muelder Eaton)的生态美学、琼·艾弗森·纳苏尔(Joan IversonNassauer)的关怀美学、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 III)的环境伦理(学)等[12-13]。利奥波德主张像山那样思考,他毕生都致力于观察自然、研究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卡尔松认为,要正确地欣赏自然,我们必须利用科学知识来发掘并感受它积极的美学价值;齐藤百合子强调从自然本身欣赏自然,她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欣赏、非美自然的美学观;伯林特认识到了人类对景观体验以及景观知识的贡献,环境不是孤立分离的,离开了人类的参与,所谓的景观美就会变得空洞且毫无意义;林托特的环保美学考察了审美欣赏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她指出信念与偏见会诱导我们去欣赏审美上令人愉悦的,或是忽略审美上无吸引力的各种实体与环境,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审美欣赏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玛西娅·伊顿着眼于美学与生态学的联系,主张在环境中理解和体现能够维持群体审美关注和兴趣的事物,旨在了解审美经验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致力于生态的合理实践;琼·纳苏尔在风景美学和关怀美学方面都看到了生态美的潜力,她关心的是如何利用美学的力量造福环境,主张利用文化可持续性帮助美学与生态健康保持一致的方式来改进风景美学与关怀美学;罗尔斯顿发现,对自然审美的客观、参与性和科学知识的理解揭示了美学对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性,他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建构了生态伦理体系,其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对我国学界的生态批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西方环境美学思想与中国大自然文学学科理论有很多共通之处。环境美学的思想为中国大自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他者”之镜,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实践也可以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

虽然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部分作品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波兰文、克罗地亚文等多语种文字在海外出版,也有部分中国大自然文学评论在海外发表,但这与我们国内学界大量绍介国外的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批评理论相比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我们在发展大自然文学、建构大自然文学学科理论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了解并持续关注西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与环境美学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参与到国际(大)自然文学的学术共同体中,为全球(大)自然文学的研究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生态道德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笔者建议有更多的大自然文学的评论用英文在海外期刊上发表;鼓励海外学者加强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共同推进中国大自然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持续发展。笔者真诚地期待身兼作家、批评家的韩进有更多的大自然文学批评作品问世;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研究以刘先平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大自然文学,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中国大自然文学界与批评界能够与西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作家展开对话,与西方环境美学的思想家们进行交流。

**通信作者:**李新德,温州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美学、比较文学。

参考文献:

[1] 韩进. 新世纪中国大自然文学观察[M]. 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

[2] 韩进.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0.

[3] 韩进. 一生只做一件事:以大自然文学呼唤生态道德——怀念刘先平先生[N] 文艺报,2022-03-14 (7).

[4] 赵凯,等. 大自然文学论纲[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

[5] 韩进. 女神形象的创新意义及理论价值——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新作《高黎贡山女神》[J]. 科普创作评论,2021 (2):86-90.

[6] 薛贤荣. 叩开中国大自然文学理论的大门——安徽大学出版社《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研究》[N]. 中华读书报,2021-02-24(16).

[7] 韩进. 刘先平与中国大自然文学40 年[N]. 中华读书报,2019-12-11(16).

[8] 程虹. 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 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刘先平. 关于大自然文学的几点思考[J]. 鄱阳湖学刊,2020 (3):91-97.

[11] 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 大自然文学研究(首卷)[C].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12] CARLSON A,LINTOTT S. Nature,Aesthetics,and Environmentalism:from Beauty to Duty[C].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

[13] DRENTHEN M,KEULARTZ J.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Crossing Divides and Breaking Ground[C]. 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2014.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3-12-05
🔴🔴
贡士级
2023-11-26
刘金寿(LJS)
学士级
传播生态知识
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