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这里生活着我国特有珍稀有蹄类动物——普氏原羚。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体长约110厘米左右,雄羚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臀部有一个心形的大白斑,奔跑时犹如离弦的箭,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由于数量稀少,普氏原羚被称为“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猫”。
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等地,数量有数万只。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氏原羚分布范围和数量锐减,种群数量甚至下降至不足150余只,是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EN)等级动物,青海湖环湖地区也成为普氏原羚最后唯一的家园。作为小群居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隔离产生的性别结构失调,是普氏原羚种群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原因之一。此外,栖息地的丧失、生境的破碎化,水源、食物的缺乏,牧民的网围栏也都会对普氏原羚的生存产生影响。
(陈晓东供图)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普氏原羚保护力度,在实地保护、远程视频网络监测等方面都取得成效。
2007年“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成立,这块特护区占地161.8平方公里,是环湖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内有草场、退耕地、沙丘、人工造林、天保林地。相关部门还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留出简易通道,由专人定期进行蓄水工作,从而解决普氏原羚过冬饮水和迁徙难的问题。
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公园创建进程,普氏原羚得到更有效保护,15个栖息地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22年末监测年平均种群数量达2900余只,达到保护初期的近11倍。同时在我国唯一普氏原羚人工繁育救护科研中心——“青海湖普氏原羚保护站”,现有人工繁育救护普氏原羚已达80余只。
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近几年开始实施,在流域工程区范围内共设置276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数据。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到保护行动中来,普氏原羚栖息地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增强,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也逐年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进展成效。
审核专家:陈晓东 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团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