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三伏贴”的前世今生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杨应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审核:张 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研究员

众所周知,“三伏贴”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普通人对“三伏贴”究竟是什么,具体有什么效用,该如何利用等这些问题常常了解不够,从而出现一些片面性的理解,比如认为“三伏贴”什么人都可以贴,什么疾病也都可以贴等等,有时候本不适合贴的人贴了不仅无益于疾病的治疗,还可能会反过来损害身体的健康。因此本文从“三伏贴”是什么,有什么用以及如何用三个方面,助您了解“三伏贴”的前世今生。

一、“三伏贴”是什么?

“三伏贴”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被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呢?

首先得从它的名称“三伏贴”入手,“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是民间所常说的“三伏天”的总称,其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以当年夏至后的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庚日定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所谓庚日即干支纪年法中当日的天干为庚。但由于初伏每年时间不一,所以导致中伏可有两个庚日,或为10天,或为20天,如2023年夏至的时间为6月12日,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分别为7月11—20日、7月21日至8月9日、8月10—19日,共为40天。“贴”则是指中医疗法当中的贴敷法,贴敷法由来已久,早在出土的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此后又经历代发展,于清代名医张璐在其著作《张氏医通》中正式将“三伏”与“贴”结合,原文记载“夏天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简言之,“三伏贴”就是中医的贴敷法在三伏天里的具体应用。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中医为何会将“三伏天”与“贴敷法”结合,而不在其他时间段内呢?

这就需要从其所依据的中医理论分析,“三伏贴”依据的理论为中医“冬病夏治”。中医认为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者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或症状,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其实“冬病夏治”是今天的说法,但其根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根据古人春夏养阳的思想发展而来。“春夏养阳”为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的一种。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通过穴位贴敷、艾灸、埋线、内服药物等各种方式,经刺激经络腧穴或药物的渗透吸收,以完成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温补阳气的作用。

所以,追本溯源今天的“三伏贴”形式正式出现于清朝,理论“冬病夏治”则源自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观点。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三伏贴”有什么用?

“三伏贴”的功效大致可从“总”“分”二字上来把握,“总”即为“三伏贴”的总体功效。根据上文的“三伏贴”是什么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伏贴”能使人体春夏阳气生升,从而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即补阳助阳的作用,故理论上来看所有阳虚疾病、阴寒凝滞类疾病在临床中都可以应用“三伏贴”进行防治。

“分”即为“具体功效”,这主要取决于“三伏贴”所选用的具体药物和所贴的具体腧穴。

一般来说,“三伏贴”所选用的药物大多具有温热性质,与“三伏贴”的整体应用是相符合的,如白芥子、生姜、细辛、肉桂等,选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原理主要有两点:一是取药物的温热功效,用以温经散寒;二是取药物的温热性质用以刺激局部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当然,临床具体使用时也可以根据贴敷者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加减。如治疗肺系疾病的药物配方以白芥子、细辛、生姜、紫菀、射干等为主,具有温阳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治疗关节疼痛的药物配方以川乌、草乌、延胡索、防风等为主,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药物配方以吴茱萸、巴戟天、肉桂、干姜等为主,具有温脾止泻的作用。临床也可参照中医内科用药随症加减,如水饮重者则加入甘遂、延胡索,可通经络、泻水饮,使水行而痰消;咳喘严重者可加入麻黄、五味子,以恢复肺宣降的功能;热重则可加入冰片;体虚则加黄芪、淫羊藿等。

穴位的选择总体可依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而辨证选穴,但临床一般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唯一行于人体后部的十二正经之一,循行较长,分布较广,同时也是人体穴位最多的经脉。“督脉”行于人体后背正中,为奇经八脉之一,阳脉之海。二者结合可增强“冬病夏治”的功效。临床也可根据贴敷者具体情况而选用的,如肺系疾病选大椎、肺俞、风门、天突、定喘、肾俞;脾胃虚寒选中脘、至阳、命门;肾阳虚则选肾俞、命门、关元、神阙等。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现代“三伏贴”主要运用于肺系疾病的防治,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肺系疾病,根据选用的药物和腧穴的不同,可以应用于防治临床各科的疾病,但需要在相应医师指导下应用。如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疼痛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颈腰椎病;脾胃系疾病:慢性胃炎、虚寒性腹痛腹泻等;男科疾病:阳痿、遗精、早泄等;妇科疾病:痛经、宫寒不孕等;亚健康状态: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儿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支气管哮喘、小儿慢性咳嗽、遗尿、流涎等。

三、“三伏贴”如何贴?

如何正确贴“三伏贴”,首先就是贴的时间选择,一般来说在入伏的时间内都可以,但“三伏贴”具有疗程性,因此在“头伏”“中伏”“末伏”中各需贴一次,以2023年为例,第一贴在头伏7月11—20日贴为宜,按所贴时间计,每间隔十天贴一次。但现在由于形式的演变,又出现了中伏加强和末伏加强等贴敷法。同样以2023年为例,初伏为7月11—20日,中伏为7月21—30日,中伏加强为7月31日至8月9日,末伏为8月10—19日,最后为末伏加强为8月20—29日。“加强”顾名思义即为增强“三伏贴”的功效而对应增加的贴敷次数。

还有一个时间便是“三伏贴”贴在人体后多长时间可取下,一般贴敷时间成人2~4小时为宜,儿童1~2小时为宜,临床具体可根据贴敷者病情、体质等综合而定,但最多不应超过6小时。以贴敷者自觉皮肤灼热不能忍受为度,局部皮肤出现发痒泛红为正常,若出现水疱,需妥善处理,小者涂烫伤膏,大者则需前往医院。

第二为贴“三伏贴”的注意事项,使用“三伏贴”期间,饮食应有所忌口,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以及生冷海鲜等之类的食物;生活也应当注意,敷贴当天24小时内禁用冷水洗澡、游泳、暴晒等。

此外由于“三伏贴”补阳助阳的治疗性质,尽管临床上使用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应根据贴敷者的身体情况正确选择,如有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过敏反应体质者,皮肤本身有破溃不适宜者,处在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孕妇,婴幼儿,阴虚火旺、内热严重者等都不适合选用“三伏贴”用于临床防治。

总之,“三伏贴”也属于中医诊疗的一种,因此,在具体应用时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坦 荡 荡
少傅级
“三伏贴”能使人体春夏阳气生升,从而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即补阳助阳的作用,故理论上来看所有阳虚疾病、阴寒凝滞类疾病在临床中都可以应用“三伏贴”进行防治。
2023-07-16
李石磊-克旗人社局
举人级
学知识懂科技不信谣,不传谣
2023-07-14
包成平
学士级
学习
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