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2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分会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院士,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秘书长伍法权教授出席指导,来自我国5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单位的200余位工程地质力学行业领域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分会筹备委员会组长、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祁生文研究员主持。
何满潮院士代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向工程地质力学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他指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是由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先生,带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在建国初期所创建的共同奋斗研究的学术理论,历经50年的重大工程实践考验,不断丰富发展至今,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事业的发展,各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向学术界和工程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因此,成立工程地质力学分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技创新为己任,培育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促进岩体工程地质力学领域学科发展,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贡献科技力量!
底青云院士指出成立工程地质力学分会恰逢其时,她表示作为工程地质力学分会的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将全力支持分会的各项工作,希望分会建设成为学术交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的高质量平台,切实解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中遇到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国科协和学会党委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审议,工程地质力学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实行"党政联席制度",任命苏立君同志为党的工作小组组长,晏长根、杨国香、赵海军、薛雷、包含、郭松峰6位同志为党的工作小组委员。
会议听取了分会筹备工作,审议了分会《工作条例》。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祁生文当选为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苏立君等7人当选为副理事长,郭松峰当选为秘书长,李守定等37人当选为常务理事,张文秀等114人当选为理事。
新当选理事长祁生文研究员表示,工程地质力学分会将围绕"继承、创新、发展",聚焦国家需求,加强行业沟通,凝聚力量,实现工程地质力学创新研究成果"目标清、能落地、有底气"。
随后,分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工程地质力学创新论坛。
何满潮院士以"工程地质力学的使命"为题,介绍了隧道开挖补偿法的原理、规律、材料、技术,并从深部分区及破坏特点,开挖补偿力学机理及其工程应用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工程地质力学的使命。
底青云院士做了题为"深地电磁探测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的报告,指出电磁探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与现状,并分别介绍了电磁探测装备技术在航空、地面和海底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电磁探测装备技术的发展前景与思考。
伍法权研究员以"工程地质力学研究与感悟"为题,从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工程地质力学的历史贡献、发展状态、工程地质力学探索的可能途径等方面分享了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成果与切身感悟。
吉林大学陈剑平教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李邵军研究员、东南大学宫凤强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长冬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祁生文研究员,分别以"高陡岩质边坡高位隐蔽型危岩落石判识与评估"、"锦屏大设施建设关键地质力学问题与挑战"、"高地应力'强度&应力'耦合判据及其分级标准"、"降雨-库水作用下滑坡地质体多场多尺度灾变机理与过程防控"、"岩体结构动力学-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新进展"为题,开展了学术交流,介绍了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进展、应用实践及未来挑战。
最后,由分会秘书长郭松峰副研究员主持闭幕仪式。郭松峰对各位专家同行的参会表示感谢,并希望以分会为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挖掘优秀科技成果,为工程地质力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分会简介:
工程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谷德振、王思敬、孙广忠等先生领导下的全国工程地质界同仁,在建国初期、上世纪60-70年代共同奋斗取得的理论成就,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重大地质工程应用与发展,形成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是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地质研究和力学分析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新时代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事业的发展,各类复杂地质工程建设,向学术界和工程界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原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工程地质力学分会应运而生。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地质力学分会聚焦于国家建设需求与长远目标,服务于工程实践,致力于推动新学科、新观点和新方法的产生,加强工程地质力学在各领域与地质力学和工程学科的对比,以实现各项工程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本身向更深、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