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刺喜欢生长在林下的灌木丛中,抑或是山坡朝阴的那一面。这种植物约在每年的五月份开花,花是白色或绿白色的,而且是雌雄异株的。结果则是在八九月间。其果实非常好看,是一种黑色的圆溜溜的小浆果,其中一般会含有三枚种子。
金刚刺,也叫金刚藤、短梗菝葜根、黑刺菝葜根。为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Smilax scobinicaulis C.H. Wright的根茎,产于我国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等地,全年都可采收。《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其的解释是极为简略的,仅仅有五个字:“菝葜的俗称。”(1)
金刚刺喜欢生长在林下的灌木丛中,抑或是山坡朝阴的那一面。这种植物约在每年的五月份开花,花是白色或绿白色的,而且是雌雄异株的。结果则是在八九月间。其果实非常好看,是一种黑色的圆溜溜的小浆果,其中一般会含有三枚种子。
《南阳中草药名典》介绍其性状为:“攀援状木质藤木。根茎块状,褐色。枝绿色,具黑褐色的扁刺。叶互生,卵状长椭圆形,长5~10cm,宽3~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叶柄长7~12mm,中部以上着生卷须。”
入药的金刚刺
饥荒年代的救荒食品,如今的新兴药材
我们这个民族,有着长久的饥饿斗争的历史,很多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材料,在那些充斥着饥饿的岁月里,都被人们当作“代食品”来食用,金刚刺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金刚刺的根,淀粉含量非常高,于是人们就将其磨成粉,制作成窝头之类的食品。如果条件稍好点,可以在金刚刺粉中,掺上一些米粉或者面粉。
而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只能只用金刚刺粉来制作窝头。这种窝头实在难以下咽,必须用水将其冲服下去。(2)
金刚刺还有药用价值,含菝葜皂苷A、菝葜皂苷B、菝葜皂苷C、生物碱、酚类、糖类、氨基酸等成份。按照中医学的理解,其性平,其味甘、酸,其功效为祛风利湿、解毒散瘀,可以治疗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疗疮、肿毒等疾病。(3)
我们检索与金刚刺有关的文献,发现以前的研究者们会聚焦其代替粮食的价值,而今天的研究者,显然对其药用价值更加感兴趣。一些名老中医在治疗肺癌时,常用的药材中,就包含金刚刺。(4)还有人会重用金刚刺足浴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5)
在韩国的一些地区,人们还会用金刚刺来和某些补类食物为原料,经过精心烹制,制作成一道独特的药膳。
金刚刺与酒文化
金刚刺常被人们视为药材,其也曾一度被认为是酿酒的好材料。在一些地区的人们,一天的劳动过后,抿一口自家用金刚刺酿成的酒,可以消除坠在肉体上的沉重无比的疲劳感,缓解时间与苦难带来的伤痛,委实是温柔的慰藉。
在以前,粮食首先是被用来填饱肚子的,物资贫乏的年代,一口吃食都不能浪费。用粮食来酿酒有时是一种极度奢侈的行为。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了用淀粉含量很高的金刚刺代替粮食来酿酒,金刚刺酿成的酒,入口清冽柔顺,并不刺激。但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薄淡滋味退去之后,那猛烈的后劲就会亮出锋利的爪牙,在不知不觉中就喝醉了。
人们用金刚刺酿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有着借助其药力来调养身体的意愿。金刚刺酒可以祛湿,所以在一些湿气较重的地区,这种酒是非常受欢迎的。
酿制金刚刺酒
金刚刺的轶闻与传说
金刚刺酿酒之后形成的渣也被一些人视作培养菌种的原料,(6)很多人不仅用金刚刺来酿酒,还会用金刚刺来泡酒。
在一些偏远山区的民俗文化中,金刚刺还被人们当作装饰品来佩戴。金刚刺制成的手镯,美观又结实,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市面上也出现了这类手镯,其售价不菲。谁曾想这种遍地都是的植物,有一天也会拥有相当的身价?
许多农村孩子,或许忘不了金刚刺的果实那甜甜的味道,很多人在童年之时,都有过摘取金刚刺果实来吃的经历。
古人是将金刚刺作为野菜来食用的,明代鲍山所著《野菜博录》有载:“金刚刺,又名老君须。生山野间,科条高四五尺,似刺蘼花条。其上多刺叶,似牛尾菜叶大,叶间生细丝,蔓叶味甘。”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多年前,有个名叫吴三公的人身患风湿病,遍寻名医依旧无法治愈。有一天,吴三公在深山中劳作,遇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老者请吴三公一同饮酒,吴三公啜饮几口,觉得通体舒泰,宿疾顿消,于是向老者讨要了酿酒之法,这酒原来是金刚刺所酿。
金刚刺手镯
菝葜与金刚刺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卷一五·草部·菝葜》曰:“此草茎蔓强坚短小,故名菝葜。而江浙人谓之菝葜根,亦曰金刚根,楚人谓之铁菱角,皆状其坚有尖刺也。”
李时珍在这里也就解释了古人为什么称呼这种植物为菝葜,因为其茎蔓坚硬而且短小。古人也会单独用“菝”字来代指这种植物。
宋代张耒《菝葜》诗曰:“江乡有奇蔬,本草寄菝葜。驱风利顽痺,解疫补体节。”在这里,诗人着重赞扬了菝葜的药用价值。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知医,我们熟悉的苏轼、陆游等人都是通晓医理、擅长养生的奇人,这位张耒,作为苏门学士,自然也是深解其中三味的。
历代医家也对金刚刺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记载,作为中医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医家对金刚刺可以说是赞不绝口,比如陶弘景就认为:“此有三种,大略根苗并相类,菝葜茎紫短小,多细刺,小减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饮。”
很多古籍中会将金刚刺与狗脊、荜薢、土茯苓等药材混淆,但陶弘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提到了金刚刺与荜薢鉴别的要点。
而到了唐代,由苏敬等人编纂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则提到了金刚刺与狗脊的鉴别:“陶云三种相类,非也。萆有刺者,叶粗相类,根不相类,萆薢细长而白,菝葜根作块结,黄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
《普济方》更是提到了“菝葜饮”,认为其可以治消渴,饮水无休。其具体的配置过程为:“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个(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热细呷。”
金刚刺的果实
结语
金刚刺从来不浮躁,它就像一壶美酒,经过岁月的酝酿而变得越来越香醇。
参考文献:
[1]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张鸣.饥荒年月黄酒救了我的命[J].文史博览,2010(12):58-59.
[3]林开和.梦寻佳花话菝葜[J].中国花卉盆景,2007(01):7.
[4]林海燕. 舒琦瑾教授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
[5]承颖亮.重用金刚刺足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医杂志,2009,50(S1):206.
[6]陈可义.金刚刺渣培养菌种[J].食用菌,198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