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雅丹(研究员、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近一段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各地都在学习回信精神。大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纷纷就如何行动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连许多来华的青年学者也想了解中国年轻人如何发挥才智,为本国农业发展、农村振兴作出贡献。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篇“论文”并不是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一篇有特殊意义的文章。首先,论文并非老师的课题、不是去完成“作业”。而是探索和发现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问题。论文题目由农民、由产业出题,研究生进行科研的目的是要因需解决农民实际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认真一想,年轻人在科技小院长驻的实践中,交的应该是两篇论文。一篇是“浅入深出”,即从面临问题的表面现象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不但要在论文中得出突破技术难题的办法,而且要呈现自己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以及用足够的数据证实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这是一篇经过科学、严谨地整理、加工、分析、论证,得出论点,并形成规范性的文字作品,是科研的成果。
而另一篇“论文”,是要用科普讲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这篇文章应该是“深入浅出”,首先要有科学性,要认真研究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创新性,这是一项严谨工作,必须要深入。其次,所要推广的技术要有实践性、针对性,是农民群众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写好这篇特色论文实属不易。
科技小院的年轻人要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发展的生产力,助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一种创新形式开展科普。
人才培育的创新是第一关键问题。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是主体。农村科普必须紧紧抓住农民这个主体,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农村科普服务农民,更需要依靠农民、培养农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年轻科技工作者帮助培养、造就一支乡村科普的内生动力,才是写好这篇幅农村科普论文的核心所在。因此,科技小院的年轻人以志愿精神和科学精神,引领广大农民尤其是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
在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中,如何把技术留下来、做下去,一直是一个难题。小院的师生需要和当地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人员紧密配合,把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传授给高素质农民,培养其成为农村科普工作的“二传手”,再由这些源于基层、了解基层、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农民,也就是乡土人才们,将先进的科技文化传授给当地的小农户。
通过构建大专家带土专家、土专家带小农户的“两带两促”农村科普新模式,培养出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常驻村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在有力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土专家与小农户技能与素质的双提升。由此可见,乡土人才的培育,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科普的关键任务。
其次是如何助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写好农村科普论文,论文的内容也很重要。要推动产业振兴,就要对农民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让农民相信科学、喜欢科学,才能让他们尝试并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为农民科普必要的知识内容的前提。因此,写好农村科普文章,要实现从以技术服务为主向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科普的深度转变,除了把科研成果以技术培训和技能指导方式传播,还要注重面向农村生活的科学思想、先进文化、精神文明、遵纪守法等内容的传播。
三是以现代化的方式做农村科普。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新媒体在科普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能够储存大量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被更多人同时分享,提高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利用网络远程进行产业技术指导,使科普活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短时间内收到应有的效果。如远程鱼病诊疗,让专家们不用来回奔波而及时准确解决问题,减少病害后损失。年轻人是掌握时代技术的高手,在深入农村实践,写好特殊论文的同时,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科技传播工作,及时了解农民需求、解答农民疑问;及时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品种,并将技术教授给农民,助力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科技小院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推动下,从中国农业大学创始,到全国77所涉农大学加盟;从北京周边的省市,覆盖到全国所有省市,他们正在纵横、纵深发展,其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年轻的科技人员在推进数字化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解决农民反映的实际问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科普活动,将农耕文明、生态低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有效融入,用科普讲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