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树荫之处,都有蝉的鸣叫。天气越热,蝉鸣越清脆响亮,蝉声成为炎夏的标志响声。记得有人说过,小时候捉到一只蝉,便是捉住了一个夏天,而中年人捉到一只蝉,便是寻回了一个童年的记忆。
蝉是迷人的昆虫。它们个头大,引人注目,以其有趣的“歌”吸引着人们的注意,难怪自古至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药价值等方面都占有如此高的地位。
古代蝉代表第一之意,我们常说蝉联冠军的“蝉联”,也就是连续不断,象征位居榜首、勇夺第一。蝉谐音“缠”,在古代腰间佩戴翡翠蝉寓意腰缠万贯。自汉代以来,人们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常常将玉石雕刻的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意精神不死
世界上有很多种蝉,大部分寿命在5至7年,在昆虫中算是长寿的。蝉一生经过四五次的形态和蜕变,绝大部分时间在地下的黑暗里度过,只有爬上树完成最后一次脱壳,才成为鸣蝉,也就接近生命的尾期。所以,蝉在地面上的光阴,也就一个夏季。了解这些,也就理解了蝉们的鸣唱为什么那么高亢洪亮了。这是它们积攒了多年的力量为之一唱,可谓生命的最后绝唱!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耳熟能详的咏物诗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古人误认为蝉“饮清露”为食,显然是错误的。它们靠的吸食树根和树枝的汁液而存活的。此诗的末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既是对蝉的赞颂,也是虞世南以蝉自喻,彰显了他为人做官之道: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每年夏至一过后,高大的树木繁叶间,蝉就登上高枝开始嘶鸣,树干的低处空留一只只完整的蝉壳,路人触手可得。蝉的脱壳一般在夜幕降临时,林地里,在地下潜伏了多年的蝉的幼虫,吃饱了喝足了树根的汁液,披着一身光亮的铠甲破土爬出,伺机寻找可攀爬的树干,等爬高到一米左右,就开始了它精彩的演技——金蝉脱壳。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他把金蝉脱壳表演誉为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成语“金蝉脱壳”就比喻蝉的这不知鬼不觉地成功脱身之术。
蝉脱下的这个壳,中医上称其为蝉蜕,是我国大名鼎鼎的中药。蝉蜕,重量虽轻盈,功效力重千钧;蝉蜕,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止痒透疹,明目退翳等功效。蝉整天“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十分响亮嗓子也不沙哑,古人受到启发,用蝉蜕治疗失音。如果你因劳累嗓子疼,声音沙哑,不妨用3克蝉蜕,6克牛蒡子,3克金银花一起饮用,效果可立竿见影。中医讲究以皮治皮,蝉蜕是蝉的皮,荨麻疹是皮肤病,所以蝉蜕能治疗皮肤疾病。明代的《外科正宗》就有治疗荨麻疹的消风散,蝉蜕、荆芥、防风是主要成分。蝉蜕也可以直接泡水,取5克的蝉蜕用开水冲泡,盖上盖焖半个小时即可,喝了有明目作用。
食用蝉蜕具有保健作用,蝉蜕粥就是一种常见的蝉蜕的食用方法。制作时只需准备粳米和蝉蜕即可,先把蝉蜕拣去杂质,洗净后晒干,研磨成细末,当然如果嫌麻烦也可以去药房买现成的蝉蜕粉。先将粳米淘洗干净,倒入锅中加水,旺火烧开后,加入蝉蜕粉,转用文火熬煮即可。
蝉的幼虫蝉蛹在青西新区俗称“截留鬼”,因其纯天然绿色环保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干基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材,成为老少喜欢吃的人间美食,夏天时不时的出现在农家的饭桌。近几年,“截留鬼”一年四季出现在饭店酒楼,成为食客们备受青睐的美食佳肴,供不用求,以至于人工养殖蝉成为一种新产业。截留鬼最简捷的食用方法就是煎炸:将蝉洗净放入盆中,并倒入适量的盐,浸泡半天左右取出。在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物油,待油烧开之后,放入蝉,等炸到两面金黄即可食用。尤其适合咽喉肿痛、营养不良、体弱等患者食疗,但腹痛、风寒感冒患者禁忌,且不宜与海鲜同食。
古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幽意境,今有“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活泼场景。居高声自远的蝉是文人墨客爱用的意象。蝉鸣是自然的天籁,可城市里有人觉得是刺耳的噪音,请求园林部门想法控制。昆虫研究专家告诫:“城市绿化越来越好,若蝉密度不高 ,不建议采取措施控制,毕竟蝉在城市里也是一种野趣。若形成虫害,要控制蝉的数量,打药效果不好,因为一打药,成虫就飞走了,无法减少其数量,最好选择捉幼蝉的方式来控制蝉的数量。”
我建议那些把“自然天籁”,当作“扰民噪音”者,除关闭门窗自己进行降噪处理外,傍晚拿上手电筒多去树下走走,捡捡蝉蜕,捉捉截留鬼,拿回家疗或药疗或食,定会让你一觉睡到天大亮,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