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祝王希季院士102岁生日快乐

中国宇航学会
原创
进入中国宇航学会公众平台,了解最权威的航天科普资讯。
收藏

中国航天的星空能大放异彩,许多科学家都功不可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仅带领团队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上天,还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更是返回式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的突破者……

出生在春城昆明的王希季是白族人,自幼聪明好学。1938年,才上高一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西南联大,成功跃级为一名大学生。1947年,抱着“工业救国”理想的王希季又顺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喜讯如风一般飘至遥远的大洋彼岸,彻底搅乱了正准备读博的王希季的心。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返回祖国。1950年,王希季如愿踏上了驶向祖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开启了他报效祖国的奋斗模式。

1958年,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即1001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担任技术负责人。自此,王希季带领着20多名非卫星和火箭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中国航天真的是白手起家,不仅可用资料少得可怜,实验设备更是稀有,但各类问题却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王希季把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全部用上了:没学过的知识,恶补学习,学完了、悟透了,再手把手教给年轻人;缺少设备,对现有设备进行最大化改造,把废旧的碉堡改造成防爆、防毒、防火的发动机试车台,把闹钟改成控制火箭头部分离的定时装置,给手电筒的灯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火箭点火装置,把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供应系统的试验设备安装在厕所隔出来的小天井里……

工作中的王希季

与其他国家的研究设备比,当时本土化的试验设备绝对够土,够简陋,但研究者们并不缺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所以,即使是用这些粗陋的设备,也同样结出了可喜的硕果。

仅仅研究了3个月,王希季和他的研究团队就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虽然飞行距离只有短短的8公里,却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火箭总算是飞起来了。而先飞起来,才有希望飞得更远。

1965年,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任务被提上日程。上海机电研究院被指定承担运载火箭总体任务,由上海迁至北京。王希季被任命为该院总工程师,主持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同时他还承担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型号设计工作。

在做了大量工作之后,王希季提出了以中程液体推进剂导弹为第一级和第二级,研制一个固体推进剂火箭作为第三级的运载火箭方案,即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1970年4月,长征一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王希季在攀登航天事业高峰的路上从未停歇。

王希季在发射场

1975年,由王希季主持研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功是辛劳和汗水堆积而成的,仅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系统,王希季和团队就经过了近60次的空投试验,只为卫星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王希季为航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直到1999年,已78岁的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这位“幕后英雄”。有一位采访者曾问王希季,几十年的航天路默默无闻,会不会感到寂寞,而王希季说,他从来就没想过这些,脑袋里边想的只是如何把事情做得出来和做得更好。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是王希季贡献给“两弹一星”精神的一束光辉。

王希季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评论
科普5db6719d9632169875
太师级
祝王老生日快乐!
2023-07-27
罗兴锋老师
少师级
敬礼,祝老人家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