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浅说粗谈身心疾病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育英贤
科技社会与人及人类灵魂工程师心理工程探究。
收藏

浅说身心疾病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免疫系统能被调用抵御疾病克服躯体疾病,就能使用免疫系统。当被告知或暗示“你有能力抵抗自身的躯体疾病或精神上的不适”,你就能较好地调用人体免疫系统防病治病,这这其实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因食物缺乏卫生或带有病毒细菌,而患病特别是肠胃病。古代也有把纸或干草烧成灰吃进去或是化成水喝进去治病的记录和方法,这大概是被烧成的灰变成碳酸钾,含碳,就如活性炭可以吸附一些细菌和病毒,这些灰把细菌病毒一些带出来或是发生一些其他变化,比如肠内菌群趋于平衡,这样达到了去除疾病的效果。

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也是中医的基本理论。这是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天然万物均有阴阳、平衡,人们利用食物药物达到身体的各种平衡来达到调适健康的目的。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四液说包括黄胆汁、黑胆汁、血液、粘液,根据各种体液类型可以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量、抑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他认为复杂的人体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

自从有了青霉素,生物医学大发展,生物医学模式消灭了大部分细菌病毒感染的。

但近年来直到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是造成人类死亡最高的疾病,且这两类疾病目前人类无法控制。这不禁让人们重新反思生物医学疾病。当通过生物医学模式处理癌症让人们走进了死胡同,这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理与心理及社会一体考虑。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这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保持生活的平衡、心理的平和、环境的良好、社会因素的良好等考虑在内。由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疾病需要从生活、身心和社会各方面来考虑,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当认识到生活方式对于疾病的影响,所以人们开始重视饮食、锻炼、疾病控制和预防等,实践证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疾病的发生。我国也已开展了生活方式与身体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与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及疾病的预防研究。我们已经开始改便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心理医学生的培养,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等,都是让医学走向了身心统一。

以一个因环境而产生应激会有压力的感觉。如弹簧遇到压力会发生弹性形变,人遇到压力血压会升高、脑电增加、皮电变化、神经系统(提别是交感神经)等都会发生变化。人体整个内环境都变化。当压力去除,正如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恢复原状一样,人体各项指标会恢复到原来稳态水平。人是活动的,内环境一直也在变化,内环境的变化是绝对的。这是对应激的理解。

在应激情况下都会产生哪些内环境的变化呢?当心理发生激烈变化,会引起生理内环境的变化。大脑发生变化会引起五脏六腑的变化。在大脑应激状态下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在急剧变化,体液也在变化,进而影响到五脏六腑。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大多数血管特别是皮下血管、心血管兴奋,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阻力增加,压力增大,心脏负荷增大,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皮下毛细血管血液温度也会下降,皮肤温度下降,比平时36.7摄氏度略低一些。脸部血管丰富,温度不会下降过多,而手的温度会更低一些。当我们用自己的手贴自己的脸感觉,如果手比脸凉很多,多半是紧张了。

为什么一个人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了,心理是怎么样的呢?生理的变化是为心理服务的吗?假设一个情境,一个人碰到一只狼,会出现血压升高、体温下降等,身心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一个人遇到狼一定要保持冷静,我们的大脑要保持清醒的状态,打得过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要打怎么打,要逃怎么逃往哪逃,大脑高度运转。大脑思考需要能量,医学上叫生物能量ATP,靠血液中的糖的能量,一分子葡萄糖能产生36ATP,糖和氧气是大脑ATP的来源。大脑能量充足才能更好地思考。大脑不受交感神经支配,大脑可以因血液进入获得更多的能量供应,可以用于思考。肌肉也要使用生物能量。交感神经兴奋,肌肉血液也要增加。人体构造非常微妙。流经这些血管的血液增加,增加能量,才能更好地战斗或逃跑。

身体是为心理服务的。身体是辅,心理是主。神经细胞内有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间靠突触连接的,神经介质在传递信息。神经很小的胞体很小,神经纤维很长。交感神经兴奋也会释放神经介质,这介质直接进入血液,兴奋的时间更持久,也就是神经内分泌持续的时间长,可以更好地战或逃。

我们的大脑对于外在环境、自身生理、自我心理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我们对于身心一体化健康尤其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论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
2023-07-31
汨罗镇徐志雄
少师级
已阅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