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韦杰,1979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副主任,重庆市高校地矿与环境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地理学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获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奖等。
韦杰在给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受访者供图)
“张家界地貌是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经过漫长的流水侵蚀、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等外营力作用而形成。”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韦杰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张家界地貌图对记者说。
从韦杰的言谈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位从事地理教学与地质研究的教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对人生态度的达观。
他说:“那挺拔的峰林,就像人一样,经过各种磨炼、筛选后生存下来的往往才是最优秀的。”
一心扑在地理教学上
“最开始接触到地理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多大的热情,也没想过要向这方面发展。”韦杰坦言,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是1999年,韦杰考入了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他带着迷茫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初步学习地理后,韦杰发现地理学跟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密切联系,“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地理’中”。由此,他逐渐认识到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和地理教育的职业意义,内心也越来越渴望深造。
“离开了重师的日子里,母校的分量在我心里一天比一天重。”韦杰告诉记者,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优渥的条件,第一时间联系了重师旅游学院,站在了学校讲台上,完成了从重师学子到重师教师的角色转变。
如雨润田、如土载物,质朴而真挚,师心如此。站上讲台后韦杰先后承担了本科生课程《灾害地理学》《地理科学导论》《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和研究生课程《地理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水土保持学》等14门课程。
“老师恨不得一口气把经验都倾囊相授。”“老师的逻辑性很强,研究十分缜密。”“我们主动去问问题,老师都会耐心解答”……学生们如是评价韦杰。因此,韦杰也多次获得“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奖项。
绘就科研新画卷
土地是最佳的纸张,适合画最新最美的画卷。
韦杰将重师看作自己的家,他深知只有学科建设好了,学院发展了,学校才会越来越好,个人的前途才会越来越光明。为此,他坚持“5+2”“白+黑”的工作模式,在忙碌中感受快乐,工作和生活也变得充实了。
韦杰科研的项目主要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他只有在“八小时”之外一点点挤出时间来搞科研。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韦杰常年在外进行实地考察,有时一去就是好多天。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采样分析、模拟实验,获取准确的数据,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他告诉记者,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便是野外考察与田间试验。
在田间,村民们总是热情的将韦杰围在中间,与他讨论各类问题。“农民的智慧与生产实践往往走在科研的前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农民的经验与智慧转化为理论,再提出优化方案,反过来指导实践。”韦杰表示。
“凡事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努力,都会成功。”韦杰说。地理学科研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艰辛和危险,在云南有几次野外观测中韦杰都遇到了交通事故,但他仍然坚持跑野外,不怕苦、不怕累,丝毫不退缩。
近年来,韦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Cate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项(发明专利11项)。韦杰提出的“工程蓄引水效益”“土地资源增值效益”等指标计算方法被纳入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集成研发了“大横坡+小顺坡”有限顺坡耕作模式、控制侵蚀的埂坎建设技术,开展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并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做人、做事、做学问,要尽心、尽力、尽责任。”这句常常挂在韦杰嘴边的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从事党务工作的13年中,韦杰注重发挥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强化“建党+育人”的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和野外实践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营造了“行走的党史课”的氛围。
“自从‘党建+’模式启动后,我们也推行了‘党建+科研’模式,让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韦杰说。
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韦杰在引导党支部党员做黄大年式科研工作者上,将党史学习成果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塑造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形象。
“秉承地理学的科学思想,把重庆市和三峡库区特色地理单元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韦杰表示,接下来将围绕学科方向优化、高层次队伍建设、高水平平台打造、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强化学科、人才、科研三者联动,建设和发展好地理学学科。
(记者 于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