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辟谣特工队|无糖饮料真的足够健康,还能帮助减肥吗?

科学辟谣
科学·解读;热点·解析;流言·解释。
收藏

流言:

无糖饮料很健康,还能帮助减肥。

正文:

人们认为,由于没有热量,却有相当的甜味,无糖饮料可以作为减肥时期的饮料替代品,满足味觉需求的同时帮助减少卡路里摄入,从而减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研究表明,无糖饮料不仅可能对人体有害,还有可能促使肥胖。

无糖饮料的甜味来源

图片2.png

无糖饮料无热量却很甜,甜味是哪来的呢?答案是:代糖。

代糖能和人体舌头上味蕾的甜味受体结合,将信号传送至大脑,使大脑产生自己吃到糖了的错觉,从而产生甜味的味觉。有些代糖无法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因此是零卡路里;有些代糖甜味比蔗糖高很多,卡路里也较低。在食品的生产中通过使用代糖大大减少蔗糖用量,就可以减少食品所含的卡路里。

代糖分为三类,天然甜味剂、糖醇和人造甜味剂。市面上绝大多数无糖饮料的甜味来源于人造甜味剂,有极少数添加天然甜味剂和糖醇。

无糖饮料对人体的影响

图片3.png

人造甜味剂由于甜度很高,造价相对天然甜味剂和糖醇较低,因此被大量用于食品工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量使用人造甜味剂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增加肥胖几率。

对肠胃产生影响

首先,人造甜味剂可能影响肠胃工作。在人体试验中,人造甜味剂与葡萄糖一起服用,能增加人体内GLP-1的水平,这种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包括收缩血管、减少胰腺外分泌、抑制胃肠运动和胃酸分泌等延迟肠道运转。

糖精可能影响肠胃的吸收和通透性。此外,在动物实验中,人造甜味剂扰乱了实验动物的味觉和饱腹感,导致进食量增加,但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种现象对人体也有相同作用。

其次,人造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在动物试验中,人造甜味剂(糖精)的最低剂量摄入增加了大鼠肠道内嗜氧微生物的数量增加,降低了厌氧/嗜氧微生物的比率,影响了肠道细菌的酶活力。

在人体实验中,人造甜味剂的摄入能改变小肠微生物,使人出现葡萄糖耐受性降低的现象,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且有可能诱发疾病和肥胖。

图片4.png

增加肥胖风险

在动物试验中,包括天然甜味剂(甜叶菊)在内的甜味剂摄入实验中,小鼠、猪、牛等动物都出现了体重的增加。

在人体实验调查中,与未食用人造甜味剂者相比,食用了人造甜味剂(尤其是含有人造甜味剂的饮料)的个体体重指数显著增加,肥胖指数也有增大。

长期饮用含有人造甜味剂饮料的个体不仅有进一步增加体重、增加腹部脂肪沉积的风险,当孕妇在怀孕期间大量饮用含有人造甜味剂的饮料后,其后代出现肥胖的可能性也会增大。摄入含有人造甜味剂的碳酸饮料,人体发胖的风险在可信区间下会增加1.2~2.08倍。

增加糖尿病风险

有动物试验发现,小鼠摄入人造甜味剂后,体内葡萄糖代谢紊乱,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大鼠摄入人造甜味剂后,其体内血糖显著升高,代谢出现紊乱。

在人体观察中,长期食用人造甜味剂可能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因素的相关参数都有所改变,包括体重增加、腰臀比增大、血糖升高等。这种现象可能是通过人造甜味剂改变人体肠道菌群引起的。

总结:

尽管现有研究关于人造甜味剂与人类健康的确切关系还比较浅显,但研究指出,大量食用人造甜味剂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并增加人体肥胖和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爱美人士,在减肥时期饮用含有人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还需要慎重考虑体内肠道菌群和疾病风险的代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含糖饮料,为了节省白砂糖的成本,也会添加人造甜味剂提味。为了健康,请控制人造甜味剂食品的摄入。

参考文献:

[1] TEY S L, SALLEH N B, HENRY J, et al. Effects of aspartame-, monk fruit-, stevia-and sucrose-sweetened beverages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insulin and energy intak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17, 10: 450-457DO1: 10.1038/ijo2016.225

[2] GREMBECKA M. Natural sweeteners in a human diet[J].Roczniki Panstwowego Zakladu Higieny, 2015, 66(3):195-202

[3] DUBOIS G E, PRAKASH I Non-caloric sweeteners, sweetness modulators, and sweetener enhancers[J]. 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3: 353-380DO1: 10. 1146/annurevfood-022811-101236

[4] SUEZ J, KOREM T, ZILBERMAN-SCHAPIRA G, et al. Non-caloric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the microbiome findings and challenges[J]. Gut Microbes,2015,6(2):149-155.001:10.1080/19490976.2015.1017700

[5] SHARMA A, AMARNATH S, THULASIMANI M,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s a sugar substitute: are they really safe?[J]. Indi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6,48(3)237-240.D0l:10.41030253-7613.18288

[6] GARDER C, WYLIE-ROSETT J, GIDDING SS, et al.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current use and health perspective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 Diabetes Care, 2012, 35(8):1798-1808.Dol:10.2337dc12-9002

辟谣特工队监制 作者:苏奕心

复核专家:高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